中国水利网站3月25日讯 (记者 范源)2020年山西省水利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坚持“补短板、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紧紧围绕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山西实施方案》,研究不同领域的用水状况和节水潜力,强化节约用水的监督管控,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充分调动地方节水管理部门的积极性,打好节约用水攻坚战,做好水文章。
万荣县:拧紧灌溉“水龙头” 打好农业节水仗
春意渐深,在运城市万荣县,田间地头,水流喷涌。当地皇甫乡陈闫村的杜清泉今年春浇用上了管道引来的黄河水。村民杜清泉告诉记者,两亩半的桃树,以前浇地得二百多块钱,现在只用四五十块钱,以往3个小时可以浇完的地,现在1个小时二十分钟就能浇完,而且节省了开支。
运城市万荣县作为农业大县,2019年全年用水量1亿多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就占到约9千万方,占比高达86%以上,为了有效节水,当地下大力气在农业这个用水大户上做文章,取得显著成效。当地通过大面积实施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有效防止渠道渗漏等,从技术层面拧紧了“水龙头”。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主要是采用PVC管子进行输水灌溉,相对于混凝土渠道输水和井灌渠输水,它的水量可以节省10%-20%,管道输水系数达到0.95以上。此外,当地还通过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从制度上拧紧了“水龙头”。
据统计,目前万荣县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38万亩,占到全部水浇地面积的46%。到2020年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50万亩。
大同平城区:创建节水载体 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大同市平城区牢固树立总量控制、优化配置、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的理念,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三条红线”,落实“四项制度”,充分发挥节水载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大同市平城区马家小村的村民王建芳,疫情缓解后就来到农业嘉年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学习节水滴灌栽培技术。王建芳告诉记者,以前种植蔬菜采用漫灌不仅浪费水、病虫害还多,去年通过学习,她的大棚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的滴管设施,减少了用水量,种植的蔬菜果实饱满,病虫害少,产量高,更节约了用水和人工的成本,现在每亩地节本增收1000多元钱。
截至目前,创建节水型单位28户,包括2户重点用水行业企业、18个公共机构、8个居民小区,通过载体创建,营造全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节水创建的良好氛围;让“惜水、爱水、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高平市: 高效利用水资源 从“点滴”处做文章
高平市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位于东部山区的石末乡,地下水、地表水都非常匮乏。石末乡侯庄村种植的苹果也因为水资源短缺,产量一直上不去,村民们的收入也不高。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成了当地老百姓最头疼的事情。
石末乡侯庄村果农黄工作告诉记者,以前种植果树都是用人工担水浇树,费时费力浇的还不好。现在滴灌利于根部吸收,水果品质比以前要好了很多。
2013年以来,在高平市水务局及节水办的帮助下,侯庄村先后投入资金535万余元,维修改造集雨水池,铺设管道近13万米,建成集雨节灌园区,全村2100亩果树全部纳入园区,用上了涌泉灌。按以往的常规灌溉模式,一亩地用水三四十方,采用涌泉灌后一亩地用水十方左右,大大节约了水资源,肥料随涌泉灌水流直接送达作物根系部位,追肥期间可提高肥效利用率20%以上,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亩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比种植粮食作物亩增效益8倍以上。
近年来,高平市为了缓解资源型缺水的困境,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先后建成了并投入使用了多少个非常规水源,同时加快了非常规水利用工程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涌泉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截至目前,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14.5万亩。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