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秦素娟
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吴王村黄河岸边矗立着一块巨石,上书8个大字:“上善若水,水事如天”。
运城市夹马口引黄管理局副局长王培道说:“这是我们引黄供水的情怀和责任。几十年来,夹马口人始终身体力行,狠抓水源保障和供水管理,如今灌区内果硕、粮丰,人民生活富裕、幸福。”
水源!水源!
运城古称河东,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当地人说,山西粮仓看运城,运城粮仓看灌区,灌区发展看引黄。但夹马口的引黄之路并不平坦。
1958年,黄河上第一座大型高扬程电力灌溉工程——夹马口扬水站动工兴建,1960年上水受益,当年上水630多万立方米。
然而,该段黄河东西游荡、变化无常。据《夹马口引黄工程50年发展纪事》记载,夹马口扬水站一期工程完成后的第十个年头,黄河主流西移4.3千米,闸前变身沙滩无法引水,1977年主流回归,到1986年又倒岸西移,灌区数万亩农田陷入困境。
水事如天。为了引水,运城市先后在河滩上挖了十几条引水渠,还修建了浪店等临时水源泵站。每次挖渠时数千人上阵,大家不顾天寒地冻,赤着脚下冰水挖泥。
水源是扬水工程的生命,没有水源一切皆空。夹马口人苦苦寻求从根本上解决水源的方法,经过艰难探索,2001年,他们利用吸泥泵“浮箱”原理,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己安装的吴王浮体泵站终于投入运行。
在吴王泵站前记者看到,滔滔河水汹涌南下,20多台水泵安放在巨大的浮筒上,水泵与提水管道、提水管道与输水管道之间,由折叠式胶皮管相连,就像人体关节一样可以自由活动。
吴王泵站站长常炎龙说:“浮体泵站能随河水涨落上下波动,去年枯水时黄河流量只有150立方米每秒,洪水期流量达6000多立方米每秒,都没有妨碍引水。”
在浮体泵站的创举之下,夹马口灌区拥有了可靠水源保障,后经改进、扩建,加之2013年新建池沟泵站,总提水能力达71.2立方米每秒,一天的提水量可达600多万立方米,彻底打破了灌区发展的水源“瓶颈”。
夹马口人的水市场
水源在握,发展有底。
在当地政府主导下,2001年以来,夹马口引黄管理局先后南并小樊灌区、北扩泉杜灌区,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如何调动供水积极性、加强用水管理,又成为夹马口人孜孜以求的核心。
王培道说:“夹马口引黄管理局的泵站共有三级9站,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泵站是生产水的车间,干、支、斗渠管理单位是销售队伍,用水农户是消费者,整个过程实行市场化运营,打破了以往按行政命令上水的束缚。”
夹马口引黄管理局栲栳灌溉中心主任黄波介绍:“每年,管理局都要下达上水任务。我们的工资就像工厂的计件工资,多劳多得,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很强。”
企业化管理模式提高了供水工作效能,那如何让群众放心用水呢?
在临猗县东卓村,记者看到一面“流量公布墙”,上面分各种渠道类型,分别公布了渠道过水深度、流量和每分钟的过水量。
夹马口引黄管理局研究室主任周建华告诉记者:“这是‘透明壁’,就像超市里商品上贴的标签一样。我们还在斗渠上做了‘巴歇尔’量水槽,就像公平秤。群众只要查看过水深度,知道自己的用水时间,就能根据‘透明壁’上公布的数据,算出自己的用水量。这是我们实行的阳光工程,为的是给群众一个明白。”
为提供更佳供水服务,夹马口引黄管理局还研发了水费查询系统。在该局嵋阳管理站,我们遇到前来查询水费的临猗县嵋阳镇曹家营村村民曹豹志。只见他在触摸屏上点击了村庄、姓名,屏幕上随即跳出了引水时间、停水时间、实浇面积、计费水方、实交水费等20多项内容。
曹豹志说:“管理站还定期给我们发手机信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我们很清楚,也很满意。”
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模式,畅通了水生产、消费渠道,建立起灌区良性运行长效机制,促进了引黄灌溉事业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夹马口引黄工程年提水量由3000万立方米增加到1.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由30.3万亩增加到90.9万亩,受益区涉及临猗、永济、万荣3县(市)19个乡镇45万人口。
大果园 大粮仓
一条条渠道纵横蜿蜒,累累果实挂满枝头,曾经的黄土台垣被苹果、桃、梨等果树淹没在蓊蓊郁郁的绿色之中。这是记者在灌区看到的景象。
夹马口引黄管理局局长石铁吨说:“夹马口灌区大部分在临猗县,十几年前我曾在那里工作。引黄供水后,临猗县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林果业呈规模化发展,整个县春天是花园,秋天是果园,风景如画。那时候我们一年的工资才两三万元,群众1亩果园就能收入七八千元。”
曹豹志家有16亩地,原使用井水浇灌,种植小麦。“黄河水是阳水,见过太阳,还含有一定的泥沙,能改良土壤。八九年前,我家开始种果树,去年纯收入12万元。”说到这里,他爽朗地笑了。
在吴王泵站,常炎龙告诉记者,整个夹马口引黄灌区都是农业灌区,关键时候,农作物7天之内浇不上水就会减产,影响农民一年的收入。特别是今年,从7月中旬开始,近70天没有降雨,但有吴王泵站持续供水,灌区丰产丰收得到了有效保证。
对此,永济市栲栳镇吕车村原村支部书记秦建设深有感触。他说:“正常年份,一茬农作物从种到收浇水不少于3次,旱的时候浇水更多,全依赖黄河水。现在灌区8-12天就能浇一个轮回,再旱也不怕。黄河水浇的地肥,土地都成了吨粮田,一个农户的产量顶得上过去一个生产队的产量。”
据统计,截至目前,夹马口引黄工程累计提水33.2亿立方米;灌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178元增加到1.41万元;灌区年总增产值在50亿元以上。
“漭漭大河数千年,绵绵流淌不回还。昨夜咆哮浪三丈,今日温顺欲断弦。天生我是黄河儿,老死不当旱地官。而今幸为禹王将,来世还作引黄卷。”离开运城时,记者想起夹马口人所作的这首《黄河恋》,眼前仿佛铺开一幅壮阔的画卷。画卷里,有左右游动的黄河巨龙,有上善若水的供水情怀和水事如天的责任与付出,更有粮食安全、人民富裕、河东发展的美丽风景。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