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寨村断面取样

连夜测流
□本报通讯员 晋义钢 文/图
11月下旬,当山西省第三次水资源评价水质普查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时,正值小雪时节,天逢时令,晋东南地区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雨雪,气温从0摄氏度下降到了零下9摄氏度。虽然寒气逼人,却丝毫没有影响长治水文分局如期完成水质普查的决心。23日一大早,五个外业调查小组分别奔向各自的调查目的地。
长治水文分局副局长药世文带领着第五小组的组员到达沁河源头和古寨断面采样时,水样瓶却被冻得拧不开了;拿上流速仪下河准备测流时,流速仪也不转动了。气温表显示,当时的温度已降至零下18摄氏度,沁河源头已进入滴水成冰的季节。随后,他们从随身携带的保温杯里倒出热水,浇到了流速仪上,可还没等到测量,流速仪又冻住了。后来,他们索性启动汽车,用热风将流速仪烤至有点发烫后,再抓紧时间进行流量测验。
在清漳河调查的第四小组组员程启亮,是2015年招聘入职的回族青年职工,外出调查时,仅饮食这一点就比别人多了些困难。在进行清漳河水样采集时,程启亮不慎踩入水中,鞋中很快就灌满了水,他顿时感到冰冷刺骨,上岸后赶紧将胶鞋和袜子一起脱下,换上了备用的雨鞋。冒着潇潇寒风,程启亮在零下十多摄氏度的环境下赤脚穿上了雨鞋涉水测流,很快,他的脚冻红了,冻麻木了,继而又开始发痒……而程启亮却一直坚持到把任务完成。第五调查小组王文浩也遇上了类似的问题,他在沁水县端氏河王家沟断面采集水样时,因河卵石塌散,双脚都进入了河水中,连裤脚都湿了好大一截。但王文浩仍坚持至采样完成,没有一句怨言。
野外调查时,总会在天气、道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外出调查时,就需要抢时间、赶进度,此次水质普查同样如此。参加普查的职工都是一大早出发,然后披星戴月归来,每天的行程都在200~300公里之间。遇上中午饭点,若在路边碰上小饭馆时,还能就近吃口热饭,否则就只能吃点随身携带的面包和方便面了。
11月26日,第五调查小组在沁水县五柳庄完成调查任务时,夜幕已降临,他们只能开着车灯、借着手机微弱的光亮完成流量施测和水样采集。一连多日工作后,第二调查小组组长兼司机李乾就有点吃不消了,再加上他身体本来就有点虚弱,不得已只能回家稍作休整。
外出调查时,调查小组行走的并非全是坦途大道,更多的是盘山公路和乡间小道。在第三调查小组前往阳城县前坪、崔甲沟调查时,均遭遇修路困境,他们既不能前行,也不能后退,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当日傍晚,第三调查小组才踏上归程,车子小心翼翼地行驶在太行山深处。
水质普查工作完成后,后续的调查、化验分析与资料整理等工作还很繁重,长治水文分局的职工们还要应对和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6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