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讯(记者 武年丰)山西十年九旱,自1996年以来更已连续15年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为积极应对严重旱情,山西省立足省情,始终把抗旱保供水、保灌溉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全面加强抗旱能力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抗旱服务组织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全省抗旱组织“管供水、保饮水、重维修、促灌溉”的抗旱服务网络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全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抓投入,着力加强抗旱服务组织能力建设
近年来,山西省政府不断加大了对抗旱工作的投入力度,每年都要安排相当资金用于抗旱服务队建设发展。2008年以来,省财政先后安排2650万元,为抗旱服务队配备8吨拉水车125辆、皮卡车120辆;动用省长预备金1000万元,为抗旱服务队配备深井泵1150台套,全省抗旱服务组织能力建设有了较大提升。
目前,山西省已建成县级抗旱服务队115支,乡镇级分队440多支,村级服务网点1400多个,抗旱服务组织在编人员达到2100多人,拥有大型拉水车620台,打井、洗井设备300台套,施工维修设备4200多台套,形成抗旱物资设备固定资产4亿多元。利用这些物资设备,全省抗旱服务组织大力开展拉水送水、流动扩浇、应急打井等服务,确保了2009、2010年全省发生特大干旱情况下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并完成扩浇旱地100多万亩。今年,全省实灌面积也由“十五”期间的1200万亩增加到1800万亩,全省粮食生产连续8年实现稳定增产。
抓服务,全力解决偏远地区群众抗旱难题
近年来山西省多次发生严重干旱,有部分偏远山区的农民群众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一些远离河流和灌溉区边缘的冬小麦难以及时灌溉。为此,各级抗旱服务组织每年出动拉运水车5000-7000辆(次),送水30万吨左右,全力确保旱期偏远山区的广大群众有水吃,并出动各类抗旱机械为他们抗旱扩浇、保苗增产。
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今后三年,山西省还将集中全省抗旱服务队的打井设备,在晋西北山老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计划打井1734眼,可有效解决该区域60万人的用水需求,同时还将借此发展灌溉面积36万亩,使当地农业人口人均增加0.4亩水浇地,在有效保障偏远地区群众生活需求的同时,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增产和农民收入翻番。
抓管理,切实保证抗旱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山西省在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中,始终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从1995年起,先后制定了《山西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管理办法》、《山西省抗旱服务组织考核办法》、《山西省小型抗旱工作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推进抗旱服务组织正规化、规范化建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发布后,山西省及时启动《山西省抗旱条例》立法工作,今年7月经省人大通过并批准实施。《山西省抗旱条例》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抗旱服务组织承担的公益性服务人员和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全省抗旱服务组织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目前,山西省县级抗旱服务队基本落实了“抗旱服务、防汛抢险、农村饮水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全省有20个县级抗旱服务队实现了财政差额和定额补贴,有30个县启动了抗旱服务组织体制改革程序,有111支抗旱服务队增加了县区农村饮水管理职能。
抓调度,充分发挥全省抗旱服务组织的集群优势
2011年春天,山西省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旱。为确保冬小麦越冬灌溉,山西省积极整合全省资源,从北中部的县市调动30支抗旱服务队,充分发挥抗旱服务队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集中流动灌溉设备1000多台套,开展“南征北战”保春浇、保春播工作,为山西南部的临汾、运城抗旱扩浇冬小麦50余万亩,有力地调动了麦区群众保春浇、保丰收的积极性。
今年中央抗旱应急资金下达后,山西省积极组织,狠抓落实,已紧急采购抗旱应急拉运水车459辆,流动机泵10850台,打井、洗井设备136台,流动喷灌设备2249套,输水软管175万米,净水设备174套,并为相关县级抗旱组织配套到位。此外,省财政还对剩余两个县级的抗旱服务队按同一标准进行了补助。目前,全省县级抗旱服务队能力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为全省今后有效开展应急抗旱调度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