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以水为墨,绘制农村饮水安全新画卷——达州市水务局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成效
 
分享到:
2020-08-03

  十五年风风雨雨,十五年艰苦创业,十五年光辉历程..........

  十五年来,达州水利人在巴人故里以水为墨,绘就了一幅幅农村饮水安全的新画卷。

  自2006年起,我市将农村饮水安全纳入了水利规划中,全市共有286.6万农村人口和26.71万农村师生饮水安全问题纳入了规划建设。通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到2019年底,全市共兴建集中供水工程4500处,分散饮水工程3176处,全面完成了规划建设任务。回顾总结我市水利脱贫攻坚中,针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配套与联网相结合、自引与打井相结合”的“三结合”饮水安全建设模式,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摸清状况,“三大措施”抓前期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为切实制定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局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针对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采取三大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一是组成调查组,深入各县(市、区)摸排调查农村饮水困难人员和饮水不安全人口问题。通过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全市共有286.6万农村人口和26.71万农村师生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制定规划。针对调查成果,切实制定了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并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及时报送省厅,力争国家项目资金投入。三是及时对接项目资金。针对中央、省对农村饮水安全的项目投入,每年及时报送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计划,并派员不断向省汇报,对接相关工作,确保了项目资金的投入。

  (二)用足政策,“三个到位”保资金

  我市在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督促各地政府切实承担主体责任,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和利用金融优惠政策,多元化、多渠道足额落实建设资金。一是上级补助资金足额到位。按照“水利专项资金就是水利扶贫资金”的要求,我市7个县(市、区)饮水安全资金均未被整合,做到了专款专用。3年来,中省下达的2.37亿元饮水安全资金全部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是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到位。各地均出台了扶贫资金整合使用办法,将扶贫开发部门帮扶和涉农专项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重点脱贫项目上,达到资金整合、政策叠加、事半功倍的效果。2016年至2019年全市的县级财政投入达到8.513亿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413亿元。三是融资渠道到位。各地充分发挥县属水投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利用农发行、国开行贷款筹集资金2.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三)因地制宜,“四个精准”抓建设

  水利脱贫攻坚重在饮水安全。为了使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既因地制宜又满足群众需求和贴近群众。我市在项目实施中,采取了“四个精准”方式,狠抓项目实施,确保了群众喝上安全干净放心的饮用水。一是规划方案精准对接。各地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的具体特点,把水利建设重点同当地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把夯实水利基础同解决扶贫重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对全市“摘帽”贫困村进行了水利需求调查,建立了贫困户饮水安全解决台账,通过村造册、户建卡的模式,精准到户到人。二是帮扶项目精准到户。各地把贫困地区作为水利项目投向的重点区域,全力保障生活水、高效利用生产水,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在解决贫困群众饮水安全方面,充分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通过村造册、户建卡和群众集中居住和分散的层次,确定饮水方式,采取“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建设模式,精准到户到人,全面稳定解决贫困地区群众饮水问题,大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三是项目推进精准施策。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形势,各地进一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大竹、万源等地按照“程序不减、时间缩短”的原则,对公开招标的饮水安全项目优先财评、优先挂网招标,压缩前期工作时间,保障正常建设工期;宣汉、开江县等地建立县、乡、村三级建管体系,以乡镇为实施主体,采取“一事一议、民办公助”的方式建设,自主选择施工队伍,推动项目建设。四是建设方式精准落地。采取“以大带小、以城带乡、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方式,结合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使项目建设更符合当地实际,更贴近群众用水需求。大竹、渠县、宣汉等地采取“区域统筹,集中共建”的方式,兴建“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及管网延伸;通川、达川等主城区周边乡镇,采取“城乡一体,以城带乡”的模式,延伸城市饮水主管网辐射城郊农村;万源市开展“千窖进千家”行动,对集中供水无法覆盖人口,以建水窖的方式解决。

  (四)建管并重,“四种模式”促发展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中,我市采取了多形式、多方式、多模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各地因地制宜、因类施策,建立健全适应本地的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形成了“公司化管理”、“私营业主管理”、“协会管理”、“自主管理”等4种管理模式,对345处“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全面落实了“三个责任人”,有效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确保了工程建得成、管得起、用得好、长受益。建成7个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对农村所有规模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强化水质卫生学评价工作,加强水质管理,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确保水质达标、水量有保障。

  (五)统筹整合,“城乡一体”绘新篇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我市各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城乡供水方式方法,多渠道自筹资金分类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逐步改善贫困地区供水条件。通川区经过多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实践,在2019年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发展建设,开创了供水工程建设新局面。一是整合资源建设环城乡镇同城同网供水工程,自筹资金1亿元整合环城乡镇原7个供水厂,将达州市水务集团新建水厂的管网延伸至该片区,让环城乡镇享受与中心城区“同城、同质、同价”的优质供水服务,统筹解决沿线20余万人口及招商引资企业供水问题;二是统筹规划实施北部乡镇供水提升改造工程,自筹资金1.6亿元,实施北部10个乡镇场镇供水改造提升工程,新改扩建8个水厂,为北部片区10个场镇及周边村组11万群众提供安全饮水;三是整合项目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三年计划”,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7000余万元,新、改扩建集中(分散)供水工程、集中取水点新(改、扩)建集中(分散)供水工程800余处,8.5万农村人口(其中贫困人口2.4万)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5%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十二五”期,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投入主要渠道为各级财政资金,其中政府财政支持方面,中省补助80%、地方配套20%,但 “十三五”期,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投资政策调整,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锐减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由于资金不足,部分地方只能基本完成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四项指标”基本要求,在水处理工艺的设施投入上普遍存在不足。

  (二)溪沟塘堰水源占比较大并受季节影响

  由于我市地处丘陵山区,因此,全市农村以山泉溪水及小塘堰为水源的占比较大,因其易受季节、周边环境等影响,在水源保障程度、水质安全等方面易出现不稳定现象。

  (三)水处理工艺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部分农村供水工程投入不足,部分配套资金未到位,一些地方小型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不高,未按设计要求安装净水、消毒设施,只按传统的净化和消毒进行简单处理,高质量满足用水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工程建后管护机制尚不健全

  管理缺失已成为农村供水工程不能良性运行的明显短板。全市乡镇水厂中私营承包的水厂占比较大,多数私营业主追求短期效益,对日常运行维护投入不足,管理手段落后,导致无法良性发展;多数农村小型供水工程建成后,均移交给当地村社集体进行管理,一些地方未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未落实专人负责管护,水费收取困难甚至长期不收取水费,吃“大锅水”的现象突出,导致工程“有人用、无人管”,效益难以持久发挥。

  三、下步工作意见

  (一)积极争取中央、省项目投入

  准确把握水利部、省水利厅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新要求,提前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储备工作,加大向上争取汇报力度,确保得到中、省更多的项目资金安排。督促各地统筹整合各类扶贫和涉农资金、利用金融贷款资金、帮扶单位帮扶资金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满足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需求。

  (二)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

  一是坚持“宜集中则集中”的原则,充分利用优质大水源,依托规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采取管网延伸、改造升级、扩容增效等方式,辐射解决周边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提升供水保障程度。二是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保护和治理,落实插标亮界、设置隔离防护栏等措施,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三是督促各地对所有集中供水工程按要求配备水质消毒、净水设施,并加强水质管理,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确保水质达标、水量有保障;对分散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地建立水质检测和监测巡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所有群众饮用安全卫生的放心水。

  (三)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更加发挥

  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全面推进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因地制宜地建立水质检测和监测巡检制度,着力解决部分地区水源条件较差、工程建设标准不高、工程建后管护不到位、群众饮水安全不达标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对“十三五”以来建设的以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的水利民生工程逐村逐工程重点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新增饮水问题人口,全部纳入巩固提升项目加以解决。同时,对“十二五”以来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验收情况进行全面梳理,认真分析各项目竣工验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逐个分析逐个破解的方式,成熟一批、验收一批、及时交付使用一批,确保项目作用正常发挥。

  (四)更加有力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体系

  以县为单元,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单位或明确管理主体,尽快完善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机制。对乡镇场镇供水工程,不宜采取工程建成后即转给乡政府管理或者承包、拍卖给私人的做法,应由县级水行政部门作为国家出资人代表实行归口管理。所有农村供水工程应按照“保本微利、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强化水费计收。同时,采取县级财政补贴、水费提留等方式,逐步建立县级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8月3日

相关新闻
 
攻克最后一座堡垒
四川省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供水工程“瓦吉瓦” 乡亲声声“卡莎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握紧安全饮水“接力棒”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乡村连通“大动脉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