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攀 通讯员 邵明亮
“我之前在山上住吃的是水窖水,现在这个方便卫生多了!”6月3日临近中午,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火炬镇穿云洞村贫困户杜映周拧开自家水龙头,开始淘米做饭。
通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大巴山南麓,属秦巴山区腹地,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近年来,该县按照全域覆盖不漏一人、建管并重巩固提升等工作思路,建成各类供水工程2964处,覆盖了全部贫困人口。
近日,记者在通江县采访时发现了两个奇特现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在农村供水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切片一
全村最反对自来水的村民成了管水员
拿上智能手机,带上草帽,72岁的麻石镇红梁村村民向仕强开始了对村里3处供水工程的定期巡查工作。
红梁村党支部书记王冰泉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曾经给他工作带来很多“麻烦”的老人家,现在却成了他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原三合乡黑岩坪村(现为红梁村一部分)共建有三处小型水厂,全村363户1348人去年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智能水表。
“当年建这些供水工程,有些村民不支持也不配合我们的工作。”王冰泉清楚地记得,2018年在一次讨论修建水厂的村民大会上,向仕强可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自来水的村民。
自来水通到家里,方便卫生,向仕强为什么要反对呢?
原来,向仕强家的房屋一侧,有一口他自家修建的水井,平时家里生产生活用水都靠这口井。习惯了用井水的向仕强听说接自来水要花一些管道费用,今后还要交水费,他觉得没必要也划不来。
村里,跟向仕强有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很多都是老年人。
为了做通这些村民的思想工作,推进村里供水工程的建设进度,王冰泉和村干部决定先从脾气最犟的向仕强入手。
在多次上门后,大家找到了向仕强的“软肋”——爱干净。
村干部就告诉他,只有自来水接通了,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等家电才可以使用。而且,大家拿出科学报告,告诉他井水矿物质太重,长期喝这种水很容易得结石病。
最终,向仕强的工作做通了。在接通自来水后,他确实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主动报名成为了村里的管水员,不但自己参与自来水厂及管网的巡查维护,还积极帮助村干部做其他村民的工作。
切片二
水价降低后,运营开支从不足变盈余
2018年,原三合乡黑岩坪村建成了两处集中供水工程,覆盖了大部分村民。工程建好后,怎么运营管理好,让他们持续发挥效益,是摆在村干部面前的一个难题。
“工程建设有财政拨款,但后期运营维护的主力是我们村两委。我们也想让村民少花钱,但为了供水工程后期的管护,当时开会定的水价是4元/m?。”王冰泉表示,这个价格比有些地方城市的水价都还高。
但是到了年底一算账,除去一年的维修、人工费等运营开支,收的水费还不够。没办法,只好从本来就紧张的村办公经费里面补贴水厂。
水价定的不低,为何收的水费却入不敷出呢?
王冰泉和同事们调查后发现,由于村里很多人觉得水价略高,全村用水量较小。再者,由于用的是老式机械水表,用水量统计不是很准确,造成了水费收缴不足的问题。
2019年,全村第三处小型水厂建成,集中供水覆盖到全村每一户人家。这一年,村里把水价降到了3元/m?,家家户户也改成了可以刷卡缴费的智能水表。
“尽管水价降低了,去年年底一算账,除去运营开支,我们竟然略有盈余。”王冰泉高兴地说。
原三合乡黑岩坪村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营,只是通江县近年来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一个缩影。
针对通江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部分农村居民不愿吃交费水等情况,该县对村级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水表计量和基本水量保底的用水模式,确保了工程建成后的基本运维费用,既保障了用户的用水权利,又规范了用户的用水责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补齐管养短板,完善水价核定,抓实水费收缴工作,确保全县村镇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处数达到95%以上、水费收缴率达到90%以上。”通江县水利局局长陈尚诗表示。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