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10月29日讯 近年来,四川省把农田水利与灾后重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相结合,创新规划、建设、投资、保障“四大机制”,持续推进三农工作和水生态文明,成效显著。
一是多点多极、统筹规划全域发展,着力构建区域发展体系。重点谋划成都经济区、天府新区等水资源发展战略,强力推动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突出12个全域灌溉县。同时,开展次级突破,在川东北、川南和攀西,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走高效节水之路,突出抓好60个全域灌溉带动县和100个节水型重点县。坚持对少数民族、革命老区、边远地区、水库淹没区连片扶贫,因地制宜实施廖藏区水利、彝家新寨、富民安康水利项目。二是整体推进、产村相融,按照“水利主导、科学布局、整体推进、产业发展”的思路,有效整合水利、农业、交通、林业等,打造水网、田网、路网、林网全域覆盖的综合示范区133个,总面积302万亩。依托农田水利示范新建和改造发展现代农业基地164万亩,打造了52个省一级新农村示范片。三是多元筹集、集中投入,有效完善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多元机制。各级财政已投入农田水利293亿元,占65%。同时,2012年来,已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21亿元;通过一事一议、民办公助、产权调动、效益促进、载体推动先后调动群众筹资13.6亿元,占11%,完成投劳3.8亿个工日。向家坝灌区不断创新机制,协调受益区成立开发公司,争取企业资金支持水利建设。四是高位推动、建管一致促保障,五年来均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出席农田水利建设大会,省内21个地市州、171个县(市、区)均成立了农建机构,全省连续16届开展农田水利“李冰杯”竞赛。先后建立乡镇或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水利站2050个,初步实现全覆盖,还组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5944个、抗旱服务队857个,发展村级水务员1.2万人。
一年来,四川省共完成农田水利投资452亿元,比2012年增长21%,是“十一五”年投入的近2倍,创历史新高;共新增和恢复改善灌面54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18万亩,解决农村饮水370万人,建设乡镇村通达通畅工程1.43万公里,夺取了“4·20”芦山抗震救灾、“7·9”等6次特大暴雨抗洪抢险和大面积冬春连旱抗旱工作的新胜利。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