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惠渠渠首
□记者 刘艳芹
引一渠清水,润一方良田,富一方百姓。
炎炎夏日,来到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绿色玉带般的泾惠渠水碧波荡漾,欢快奔流,两岸的庄稼树木得之灌溉,林草丰茂,生机勃勃。
“泾惠渠也叫郑国渠,是战国时期一个叫郑国的人主持修建的渠道。”陕西省泾惠渠管理中心副主任何植一边走一边介绍。郑国渠首开了引泾灌溉的先河,此后,历代延续,汉白公渠、唐郑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到近代的泾惠渠,都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8年至1930年,关中平原和渭北高原三年大旱,赤地千里,哀鸿遍野,老百姓啃树皮、吃观音土,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250万人活活饿死。1930年12月,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追寻先人足迹,破土动工、主持修建“泾惠渠灌溉工程”,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经艰辛,勇克时难,历时近两年,终于在1932年6月建成通水。
泾惠渠的建成,使关中大地久旱逢甘霖,流落他乡的百姓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故土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种植粮棉。粮食产量由以前每亩60斤左右增加到450斤左右,棉花亩产由原来的20斤,增加到80斤,最高的达到120斤,成为全国著名的棉产区。关中大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口口相传的陕西民谣“泾三原,米粮川”再现了当地老百姓丰衣足食的幸福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泾惠渠灌区犹如凤凰涅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灌区先后实施了世行贷款、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末级渠系改造等项目,将灌溉面积由最初的50多万亩增加到145万亩。同时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大力发展灌溉服务组织建设,推广一条龙服务,解决群众灌溉难问题。近年来,泾惠渠灌区又积极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幅提高各级灌溉渠道的衬砌率和维修养护水平,杜绝“跑、冒、滴、漏”;严格执行“双标尺,同计量”和新的水价政策;在全灌区实行节水精准奖补政策,目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5,灌区群众亩均浇地费用下降5元左右,亩均灌水定额下降20立方米左右。
在田地里浇灌玉米的三原县大程镇毕家沟村惠家组村民李振说:“改革后实行一价到户,按量收费,20多分钟浇一亩地,成本只有30多元钱。水费下降,群众种地积极性提高,好多撂荒的田地又开始耕种。”
如今,泾惠渠像他的“先辈”们一样,将泾河水源源不断地输向渭北大地,滋润着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富平6个县区145万亩农田,以占全省2.4%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全省5.8%的商品粮,被誉为“关中的白菜心”。
2016年11月,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1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