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艳芹
“以前,我们自己打井吃水。遇下雨天,水就浑了,遇干旱天,水就停了。现在好了,打开水龙头,啥时候都有清亮亮的水吃了。”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二里镇明珠村,59岁的村民李文财说。李文财家的饮水变化,是汉中市的一个缩影。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全市11个县区中曾有10个是贫困县,近130万群众分散居住在秦巴丘陵山区。山大沟深,祖祖辈辈肩挑背扛,靠天吃水。汉中市水利局专门抽调业务骨干成立脱贫办,紧盯农村群众饮水安全硬任务,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打了一场漂亮的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攻坚战。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汉中市水利局脱贫办(农水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八项历史之最” 解饮水之困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让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汉中市水利局脱贫办摒弃“拉管子、修池子”的老做法,围绕标准更高受益面更广、把安全水送到农户庭院灶头和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整体水平等3个方面,改造提升全市简陋供水设施1578处,在922处供水工程加装净化消毒设备,13处千吨万人规模化工程通水并发挥效益。同时,积极推行工程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工程标识、管理办法、专人负责等“五个统一”,规范各环节程序,促进工程建设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5年来,汉中市创下安排部署最实、完成投资最大、建成工程最多、受益群众最广、施工条件最复杂、问题排查整治最彻底、对标核查最全面、调研宣传成效最显著等“八项历史之最”,累计完成投资14.48亿元,铺设供水管道2.5万公里,修建蓄水池5000余个,新建改造农村供水工程2155处,改善提高202万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65万。目前,全市所有农户饮水已全部达到安全标准。
在地处秦巴山区的宁强县毛坝河镇罗全岩村,群众以往要到3公里外的地方背水吃。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自来水直接引入厨房,实现吃水方便、安全的同时,还解放了劳动力。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发展庭院经济,村民家庭收入显著提高。
精准管护机制 解停水之忧
建得成、管得好,工程才能长久发挥效益,让群众持久受益。汉中市创新制定推行以“水质水量要保障、管护责任要落实、人员机构要健全、量化赋权要到位、管护资金要保障、水费定价要合理、计量设施要入户、水源保护要全面、管护运行要规范、人民群众要满意”为主要内容的运行管护“十条标准”,推动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精准管理。目前,全市90%以上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已完成量化赋权改革。
推行计量收费,水源地设立隔离围网,定期检测供水水质,每年定期培训考核基层管水员……具有汉中特色的农村供水长效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现在每天24小时水不断,今年家里买了太阳能热水器、全自动洗衣机,洗澡、洗衣服再也不发愁了。”略阳县兴州街道办事处七里店村村民吴鸿发高兴地说。
筑牢保障体系 不漏一户一人
打开水龙头就有清澈洁净的自来水,偏远山区百姓多年的梦想实现了。
汉中市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组,责任领导分片包联,保障饮水安全不漏一村、不落一户、不少一人。工作组除常态化监督指导分片县区饮水工作外,每年年末逐户复核确认脱贫摘帽县区饮水达标情况,每季度利用1周时间,随机抽取平川镇、山区镇各1个地区来“解剖麻雀”,对照饮水安全标准,查找剖析解决存在问题,所有问题立行立改,并定期回访。
各县区都有供水管理中心,各镇办都有供水管理站所,各村组都有供水管理人员……一张张饮水“安全网”逐渐织密。略阳县制定县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和到户管理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并出台解决季节性缺水和暴雨期间水质浑浊问题的指导意见,以《告知书》《明白卡》的形式发放到户,并给镇村发放储水袋。如今的汉中市,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动力。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