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水至旱塬 换了人间
——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50年发展历程掠记
 
分享到:
2019-09-10

排涝抢险

田市二级抽水站大泵改造项目施工

渠道景观长廊

田市二级抽水站夏灌抗旱

夏灌渠首抽水

支援渭南二华排水

总干夏灌运行

    □记者 刘艳芹 通讯员 刘锦锋

  “没有交口灌,老天不下没有饭;有了交口灌,再旱粮囤也丰满。”来到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这是听老百姓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交口抽渭灌区,是一个灌排并举的大型多级无坝电力抽水灌区。于1970年全面建成运行50年来,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充分发挥灌区水利设施抗旱排涝的巨大作用,极大改善和提高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迅猛,葡萄、甜瓜、冬枣等产业驰名全国。

  置身秋日的灌区,放眼望去,处处是瓜果飘香,处处是丰收景象,处处是迷人风光。不由不让人感叹,真真是水至旱塬,换了人间!

  项目建设,提高工程效益

  “没有水,真可怜。庄稼受旱人望天。缺衣少吃日子艰,望水欲穿渭河边。”曾经,虽然身在渭河边,但当地的人们却饱受旱魔侵袭,饱受缺水之殇。直至交口抽渭灌溉工程建成,灌区80多万群众才从此告别靠天吃饭的苦难日子。

  引水灌溉,造福于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自1997年开始,通过实施灌区更新改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关中灌区改造世行贷款项目和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交口灌区干、支渠衬砌率由1995年的55%达到2015的100%。灌溉范围扩展至西安、渭南两市的临潼、阎良、临渭、蒲城、富平、大荔6个县区28个乡镇,设施面积1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3万亩。

  2009年起,灌区又实施信息化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批复投资近3000万元,形成了具有雨情监测、骨干渠道和闸点水位的视频监控、闸门远程调控、泵站机组状态监测等功能的信息网络体系,极大提高了灌区防汛抗旱科学决策和服务保障水平。

  如今,渠首最大抽水流量从过去的36立方米/秒增加到38.6立方米/秒,为近年来灌区大面积经济作物集中突击用水提供了有力保证;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9提高到0.56,年均节水1200万立方米;抽水能源单耗从5.0度/千吨?米降低到4.6度/千吨?米。

  优质服务,打造东府粮仓

  对于“十年九旱”的渭北旱塬来说,灌溉是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以下简称交口局)自建局以来,始终把抗旱工作当做中心任务来抓,坚守农业灌溉主业地位不动摇,科学研判旱情,加强宣传引导,实行领导包干、科室包站、全员参与、工效挂钩制度,坚持“快抢、灵活、结实、安全”的用水方针,采取全力以赴抓水、适时偏早用水、优质服务促水、恢复面积稳水、严控水价保水、强化管理节水的办法,狠抓抗旱灌溉工作,做细、做强、做精抗旱灌溉工作,先后开展了“畅通用水销售渠道年”“规范用水收费管理年”和“优质服务年”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发挥大型灌区的抗旱主力军作用,使灌区大旱之年无旱灾。1990年该局获得“国家抗旱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还获得水利部颁发的“全国先进灌区、先进泵站”荣誉称号,2015年、2017年两次获得陕西省“秦龙杯”劳动竞赛夺杯单位荣誉。

  龙吟秦东千秋盛,水润灌区万载兴。

  交口灌区建成以来,为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渠首累计抽水10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9500多万亩次,灌区粮食亩产由开灌前的86公斤增加到目前的1100公斤,复种指数由1.3提高到1.75,在不到全省1%的耕地上生产出了占全省总量6%的粮食和4%的经济作物。昔日的秦东旱塬如丑小鸭变白天鹅,成为全省重要的粮食、果蔬生产基地,成为享誉西北乃至全国的大粮仓。

  改善了生态环境。灌区建成以来,坚持灌排结合,实施压盐排碱,年均排除地下水7000万立方米,使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2米的易涝面积由1976年的52.8万亩减少到现在的5万余亩,盐碱地面积也由开灌初的26万亩减少到现在的1.5万亩,极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近年来,交口局大力实施灌区绿化工程,绿化渠道70多公里,建成渠道生态景观长廊20多处,这些亲水工程已成为当地群众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抗御了内涝灾害。交口灌区地势低平,极易发生内涝灾害。据史料统计,1995年至2015年20年间,灌区发生涝灾10次,特别是2003年和2011年的两次特大内涝,灌区明水面积最大达到35万亩,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危难之刻,交口局排水设施大显神威,及时抽排灌区内涝积水,有效降低灾害损失,有力保障了灌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近20年统计,灌区排水设施累计排水近16亿立方米。

  深化改革,促进灌区良性发展

  交口灌区是陕西大型灌区中以农业灌溉为单一经济支撑的纯电力抽(排)水灌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无法开拓城市供水、工业供水和水力发电等市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受到重重威胁。

  坚持“一企一策”,大力推进企业发展。交口局主动出击,提出破局思路。在立足灌溉主业的同时,交口局属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形成以渭河工程局为龙头,秦东水利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泵(电)站检测调试中心、秦东水利水电设计院、陕西兴水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五大实体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1996年,交口局推广以合同供水为主线的基层用水改革,管理站和用水组签订用水合同,当年合同签订率达93%。改革实施4年,有效解决了灌区群众冬春灌用水积极性不高,夏灌水权难以保证的问题;1998年开始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截止2011年12月底,灌区成立段斗级协会共71个,覆盖灌溉面积30多万亩,有力调动受益群众参与末级渠系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专管与群管齐抓共管的基层水利设施管理的良性机制。

  2000年,交口局在省内大中型灌区中率先提出并实施基层灌溉管理运行制度改革。2002年到2005年底实施职工任段长,逐步取消灌区农民段长,减少了管水费用支出,使灌溉管理员由原来的“通讯员”转变为责权利统一的职工段长,夯实了管理责任,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走出一条具有交口特色的灌溉管理之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8年,交口局率先在基层两个管理站实行水价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2019年冬灌,在整个灌区全面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完善计量设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组织人员培训,实施管水人员“三定”(定员、定责、定酬),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五级管理,逐级对口,供水到户”的管理模式,并利用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技术,自主研发了基于WEB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费信息管理平台和手机灌溉计量计费APP软件,有效解决了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计算难的问题,杜绝了中间环节的加价问题,目前,用水户可以扫码查询用水记录和水费信息,既方便群众,又利于监督。

  水价改革释放政策红利。灌区终端水价由0.258元/立方米提高到0.313元/立方米,提高了5.5分,群众亩均浇地费用由39元下降至33元,浇地负担总体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较改革前下降了6元。这一组数据,是近期对灌区520户群众浇地负担跟踪统计和水费信息平台分析所得,农业节水、农民减负、工程良性运行的效果不言而喻。2019年6月28日,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座谈会在渭南召开,交口局作为灌区水改唯一单位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水在田间流,人在咧嘴笑。眼前的交口灌区,茫茫原野今如是,换了人间!

   (图片由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9月10日

刘艳芹 刘锦锋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陕西:农村供水调整执行农业灌溉“优惠电价”
陕西旬邑县: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大格局
汉中石门灌区多措施保障32万亩水稻丰收
陕西省水利厅召开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及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划定工作推进会
陕西大力推进高校合同节水工作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