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陈志强
波光粼粼的通讯员 陈志强河道两岸,绿色草坪郁郁葱葱,仿木栅栏长长延伸,防汛通道平坦宽畅……
经过治理后的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徐庙河,让村里七旬顾老伯改变了散步锻炼的路线,经常来到徐庙河边走走看看。“整治以后,真是大变样了。”他说。
徐庙村典型的城中村,户籍人口有2000余人,而外来务工居住的也有2000余人。就在一年前,这条南北向的河道淤积严重,两岸都是违法搭建,原本13米宽的河道,由于违法搭建侵占,窄的地方仅3米,河水黑臭,环境脏乱。短短398米的河道长度,几乎被违建都给侵占了。住在附近的村民填了河道搭违建,当作出租房租给外来务工者。大量人口、简陋的卫生设施,生活垃圾和排泄物直接排入河道,让本就不宽的河道,长期发黑发臭。
“已经完全没有了河的样子,最多只能算是水沟,而且是臭水沟。”顾老伯说,他家就住在徐庙河附近,村民们一直盼望早日治理。
令顾老伯惊喜的是,去年黑臭河道整治工程开始后,徐庙河整治工程被列为惠南镇第一批整治项目。河道整治采取了拆违、疏浚、护岸、绿化、截污等措施,沿河修建了防汛通道,路宽了,方便了村民出行。
顾老伯喜欢散步锻炼,过去因为河水黑臭,他总是绕开徐庙河到别处去散步。如今,顾老伯和一些村民都喜欢到徐庙河边的防汛通道散步。
家住徐庙河边的一位村民说:“刚开始要拆除他家河边的违建时,他还想不通。因为违建拆除了,出租收益就没了。现在想想,当时真是糊涂,长期生活在黑臭河道边,自己身体要是不好了,赚再多钱也不划算。”如今,村民们都感受到了水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
徐庙村的变化是惠南镇实施河长制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惠南镇域内管控水体有1000余条段,河道全长600公里。其中市级河道2条,区级河道9条,镇级河道39条,村级河道471条。全镇水系发达,河道纵横交错,但城市化进程快,水环境保护治理难度大。按照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要求,2017年4月开始,惠南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67名河长走马上任,全镇1000余条河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最初该项工作由城镇运行办牵头负责。2018年6月,惠南镇河长制办公室成立,全面负责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河湖水面积控制、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等六大工作任务。
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是重中之重。2017年,惠南镇共整治徐庙小河、瞿家路港、蔡家宅河、听潮一村河、听潮二村河等黑臭河道110条段。实现了“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目标,居民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打赢了河长制——城乡水环境整治的首场战役。
2018年,按照市、区的统一部署,启动劣V类水体整治工作,开展河(湖)水质本底调查,形成全覆盖、无遗漏的劣V类水体本底数据,完成“一河一策”编制,做到底数清、原因明、措施强,全面推进消除劣V类水体三年行动计划。惠南镇共涉及274条劣五类水体,先后完成了一河一策编制、拆违、治理等工作。
惠南镇河长办着力探索建立巡查、保洁、养护一体化作业新模式。
按照新区河道蓝线专项规划的要求,为确保水面积只增不减,落实河道专职巡查员发现机制,预防和及时发现占河填河现象。
通过“一河一策”、控源截污、水岸同治等举措,打好城乡水环境整治攻坚战。针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整治,已关停178家,整顿规范4家,其余69家企业要求按创无五违村居的标准。农村化地区污水治理方面,完成了排摸、设计、方案项目等工作。惠南镇污水治理工程,先后完成一期、二期、三期立项,然后按计划有序实施。
积极开展“三清”、“五违”、“三无船”整治工作。发挥河道设施养护和保洁两个全覆盖工作机制,对辖区河道开展以清河岸、清河面、清河障“三清”为主要内容的日常养护工作,实现河道河岸无垃圾、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的“三无”目标。面对错综复杂的拆违工作,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执法,依法高效推进拆违工作,积极开展“无五违”居村创建工作,先后整治无证建筑面积达23.8万平方米。
按照“三无”居家船舶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建立了发现举报、整治查处和常态督查机制。对225条三无船依法进行了处理。
惠南镇境内水网密布,河道保洁任务十分艰巨。在加大水环境治理的同时,河长办加大长效保洁的力度,通过实施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实行分片、分组管理、巡查管理和工作例会制度等,实施“浦东河长APP——河道长效管理系统”上报巡河记录,处置各类问题,河长管、治、保“三位一体”的职责得到充分落实,进一步提高了河道保洁的质量。
去年5月,河道内绿萍、蕰草、浮漂草等水草大量滋生蔓延,影响了河道水环境。河长办及时组织开展围歼“绿魔”的攻坚战,采取了在各支流小河设立拦截设施、加强打捞力量、开展集中会战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水草蔓延。6月中旬,中港河、浦东运河、大治河等河道里的水草突然大量蔓延,河长办立即组织集中整治,防止蔓延到城区。河长办负责人、河道保洁人员每天清晨5点就赶赴河道现场,组织围歼“绿魔”突击整治。40多位保洁员连续奋战近半个月,终于有效遏制了“绿魔”,工作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走进惠东村,只见道路平坦,河水清澈,白墙黛瓦的农宅,掩映在绿树花草丛中。黄路界河旁边新建成的一个绿化广场,如今成了村民们散步锻炼聊天的好去处,每天早晚总有数百人,有的沿着亲水塑胶步道散步,有的在绿化广场拉家常,有的在健身器上锻炼,偶尔还会见到拿着相机过来采风的摄影爱好者。
据惠南镇河长办负责人介绍,这里原先是一处带征未开发的三角地,面积约有20余亩,杂草丛生,垃圾堆积,蚊子苍蝇特别多。1221米长的黄路界河被列为区级考核重污染河道209条段和惠南镇8条黑臭河道整治之一。在整治过程中,共清除了300多吨垃圾杂物。提升改造工程到2018年8月全面完成。黄路界河出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河道变宽畅了,水清了,河畔有草坪、方木栏杆河亲水塑胶步道,更让村民们惊喜的是,三角地变成了一个绿化广场,如今,每天傍晚这里集聚着许多村民,有的在鹅卵石路散步,有的在健身器上锻炼,有的在小广场跳舞,一派欢乐和谐的景象。村民谈老伯说,他家就住在界河附近,以前生活污水都流到附近的小河里,污染了环境,导致河道发黑发臭。。现在政府出资建造了污水纳管系统,河道日渐清澈,环境清爽了,这里的蚊子苍蝇也少了,他连声称赞党和政府为村民办了实事。
环境治理让村民得到实惠的同时,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农村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悄然改变:往河道扔垃圾的现象不见了,将污水泼在家门口和路边的现象消失了。一位村干部高兴地说,看到河水清了,环境美了,许多村民自觉地改变了陋习,还教育下一代争做“环保小卫士”呢。
虽然这仅仅是惠南镇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但却反映了实施河长制带来的新面貌、新变化。
河长办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的实施河长制的初步实践,在推进水环境治理、消除河道黑臭、河道长效保洁、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水环境得到改善,城乡品位得到提升,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但是,经济建设与保护水环境的矛盾依然存在,污染水资源、损害水环境的现象仍有发生,建设之后的长效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都是工作中的难点和瓶颈。
今后,惠南镇河长办将着力在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在精细管理出亮点、见行动、见成效。围绕“全面建立河长制、全面消除河道黑臭、全面启动劣Ⅴ类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工作目标,坚持不懈将河长制工作搞好。
随着河长制工作的持续推进,“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的水环境美景,必将让惠南这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发,让充满现代文明魅力的幸福惠南更加瑰丽多彩。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