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当“梅超风”袭来之时
——上海应对“梅花”台风纪实

2011-08-08

  8月7日凌晨,气势汹汹的“梅超风”即“梅花”台风擦过舟山群岛东路近海,以最近仅280公里的距离与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擦身而过,虽然疾风骤雨侵袭申城,而且上海沿海部分地区一度出现与台风中心相当的狂风,但由于领导重视、准备充分、保障周全,上海已安然度过台风灾害,没有出现大的意外和事故,城市运行平安如常。在台风袭来的前前后后,上海10万防汛应急抢险大军,上下同心,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全力投入抗台救灾中去,通宵达旦地守候着“梅花”的信息,时刻准备着随时出动护卫这座城市安全渡汛。

  领导重视、超前部署、靠前指挥

  一切为了群众平安,一切以人为本。在台风来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实地检查黄浦江苏州河等重点区域防汛防台风措施落实情况,要求各部门在防灾应急上“想深想透,想一万,想到万一”;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防台工作,并再次检查落实相关预案。在台风到来的时刻,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县各部门严阵以待,宁可“十防九空”、不惜兴师动众,全方位应对。“风不走、人不撤,我们全力以赴确保上海交通运行安全,尽最大努力把灾害对居民出行影响降到最低。”上海市副市长、市防汛指挥部总指挥沈骏率队检查海塘、江堤等设施防台防汛工作时表示。上海崇明县、浦东新区及海事、交港、渔政、边防等部门在前期通告、警告、疏散的基础上,引导近5000艘船只进港避风避险。上海市副市长姜平到港口检查渔船避风情况,要求照船逐一核对,不漏一条渔船。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局长张嘉毅坐镇值班,带领有关部门通宵达旦地守候着“梅花”的信息,台风路径一小时一报。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把工作想深想细,从“防、避、救”等方面做好应对台风的各项预案。这样的预防台风的强度可以说前所未有。

  各方配合、团结协作、积极应对

  在灯火通明的市防汛指挥部,各类在线监测电脑靠墙一字排开。第一台视频监控,司职本市24个道路积水点,这些是容易积水的“一级积水点”。全市有1500多个视频系统,分别属于公安、绿化、水务等部门,市防汛办通过资源共享可以统览全局,一目了然。

  从6日深夜23点至7日凌晨2时,上海两大机场和城市交通系统正在密切合作,抢在台风到达上海之前让4000多名旅客安全回家。短短3个小时里,浦东机场有34个航班紧急备降虹桥机场,上海市交通港口局立即向空港巴士下达指令,要求安排10辆应急机动车,并紧急调派大量出租车赶赴机场,疏散航班延误旅客。为了把台风灾害对市民出行影响降到最小,上海对公共交通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地铁对全路网实施一级保驾,排水泵、排水渠、集水口等防汛设施全部落实到位。对常发性积水区段和车站出入口等关键部位派专人蹲点值守巡视,防止雨水倒灌,还首次做出了减速停运的预案。7日中午,随着“梅花”逐渐远离,上海中心城区因防御台风而撤离的人员开始陆续返回原居住地,下午橙色预警解除后,金山、奉贤等郊区也开始安排撤离人员返回。此次上海共安全撤离转移各类人员31.2万人,创下上海防汛史上单次台风转移人数之最。

  位于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区,根据防汛预案登记在册需要转移的人员2.4万多人,涉及危棚简屋877户,其中在建工地230个。为此,金山区设置了32个安置点。记者在金山一安置点实地看到,安置民众在这里按照性别、年龄等安排住宿,每个前来人都可以先领到一瓶水,随后发放方便面。安置房间内均有电扇,少数房间还有空调,工作人员介绍说,空调房间主要考虑安排老人和特需民众居住。

  在防范“梅花”的过程中,不仅沿海区县,几乎上海所有区县居住在危棚简屋里的居民,都被紧急疏散转移,并在遍布全市的应急避险处进行安置。上海市防汛办章震宇介绍说:“这是上海历史上因防范台风而进行的人员撤离规模最大的一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城市安全、防患未然、任重道远

  台风是检验城市抗灾能力的“大考”。然而,在这看似轻松的背后,是上海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紧急转移、是上海地铁首次作出减速停运预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梅花”只是小施“淫威”,但还是造成上海徐汇、长宁等地的58棵行道树倒伏,浦东等地有10多处广告牌倾倒损坏,长宁区一处已撤离人员的工棚顶部被大风吹落,浦东、青浦、奉贤等地几处彩钢板棚顶被风掀起。此外,大风还导致全市发生54条电力线路供电故障,其中崇明东滩上实公司和陈家镇的停电故障造成陈家镇、向化镇自来水厂供水中断,也暴露出了上海在城市安全方面存在的一些隐患。即使这次“梅花”与上海擦肩而过,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松口气”的理由和借口。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未然,在可能的灾害性天气面前,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在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城市安全容不得一丝侥幸,把防御“梅花”的保险系数打足非常必要。我们还要从安全教育入手,努力培养市民的安全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抗风险能力,将灾害带来的损失尽量减到最小。虽然这次防御“梅花”的结果令人满意。比如,上海的排水系统交出不错的“答卷”。但对于部分地区因“历史遗留问题”目前仍在沿用的几十年前的排水管线系统,我们还要继续加快改造步伐。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8月8日

傅建荣 欧阳田军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