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德宝
坐上“摆渡车”,探访殷家涧村。
今年4月,这个藏在山东省诸城市黄牛山深处的小山村因旱缺水,触发了诸城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收官后的又一战。
“俺村的自来水也享受‘二孩’政策了,再旱的天也不愁没水喝了。”开着手扶拖拉机接笔者上山的村经联社主任张振全,感叹前段时间的生活像坐了一趟过山车。他说的“二孩”,是殷家涧村近期通水的“一村双井”工程。
“‘一村双井’就是单村供水村庄的‘一用一备’联网工程。”同行的诸城市农村自来水服务中心主任王平介绍,这是一道两头急的“附加题”,一头是缺水村群众等水盼水望眼欲穿,一头是6月底全面收官的饮水安全脱贫攻坚“硬杠杠”。
困则思变。诸城市举一反三,面向74个单村供水工程集体“补短板”,不让任何一村因水掉队。
殷家涧是这74个村里唯一出现供水中断的,也是新水源“头号工程”所在地。在入村路口北侧,水泵声响隐隐传来。压力罐上的红底黄字格外醒目——“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感谢共产党”。
回想起缺水的日子,张振全说:“水位下降,水泵悬空,每次只能抽水15分钟左右,村里自行更换的3台水泵都因无水空转最终坏掉了。”机井停用,山泉水断流,“退役”多年的压水井、扁担、水桶又重新“上岗”了。
缺水之困急需破解,百姓的饮水安全需要长期保障,王平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根据诸城市水利局安排,他组织市抗旱服务队和石门水厂紧急开展送水工作。
“大家喝的水是石门水厂免费供应的桶装自来水,每户3天一桶。洗涮用水,靠的是压井水或邻里之间挑水。”张振全说,缺水的日子里,村民出门办事顺便拉水,亲朋好友上门送水,也成了这个村解决水困的应急之策。领水、拉水、送水、挑水、借水,一个“水”字让原本深藏于心的邻里情、干群情流露出来。
送水只解一时之困,找水却是长久之策。然而,找水比送水更难。
王平与技术人员围着村外的山沟河谷,一个点一个点地比测、拉线、计算,反反复复,历时10多天,终于找到了“希望之泉”。
5月17日,水花冒出地面,汩汩如泉。新井位于村北山涧两沟汇流处,深160米,水泵、压力罐、消毒设施、警示标志等一应俱全。与村内管网对接,同时和村南120米深的老井泵站相呼应,形成“一用一备”的双套供水保障系统。
“井位签字确认时,王主任的手在发抖。”张振全说,“找水打井的资料,我们要复印一套放进村史馆。”
水安心安。王平已记不清自己在村蹲守了多少个日夜,但他知道,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必再因水困而来了。
殷家涧、初家沟、黑土夼、上六谷……这些“临时加码”的74眼水井应急建设工程,总投资500多万元,30多支队伍同步施工,总工期仅用了32天,赶在6月10日诸城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收卷”前全部试水完毕。
“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如今的“一用一备”双套供水系统,让诸城市农村饮水安全有了长久保障。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