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钻探作业现场 秦素娟 摄
□特约记者 秦素娟
“哗!”
绞缆收起,钻杆上提,螺栓旋开,一股泥浆随之喷涌而出。戴着“黄河设计”字样安全帽的钻工一边招呼记者“往后退,小心溅身上泥”,一边把卸开的钻杆尽量推远,但四下喷射的泥浆还是给他点染上又一层“华彩”。
这里是山东济南“三桥一隧”项目穿黄隧道补充勘察的地质钻探现场。“三桥一隧”是该市“北跨”发展战略的“咽喉”工程。
济南南障群山、北屏黄河,城市空间促狭,交通压力沉重,2016~2017年还连登“中国十大堵城”榜首。早在21世纪初,该市决策者就强烈意识到,几百万人这样“煎熬”下去,生产、生活、生态都难以维系,“要发展,必须跨过黄河去!”
2017年,距“北跨”首次发声15年之后,济南迎来重要历史机遇期,开始由“大明湖时代”加速奔向“黄河时代”。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设计公司)为“三桥一隧”项目中齐鲁黄河大桥、凤凰黄河大桥和穿黄隧道勘察工程的中标单位。据项目经理、黄河设计公司岩土事业部岩土勘察负责人代常友介绍,本次勘察涉及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室内试验等多个专业,以及市政、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通过勘察,主要是查明地层变化情况,掌握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承载力与变形参数等,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如果把工程设计比作医生开药方,勘察就如CT、B超、心脑电图和化验等各项检查。只有检查结果精准、翔实,医生才能有据可依。这是属于排头兵、先遣队的工作。”代常友这样解释。
本次勘察还有另一重意义——2017年,黄河设计公司整合资源成立了岩土事业部,本次勘察是该部在山东首次亮相,无论是对济南“北跨”,还是对“黄河岩土”拓土山东,都是一着至关重要的先手棋。
工程中标后,黄河设计公司派出了最强劲的岩土团队,其中有技术和责任心过硬的黄委劳模,有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的专业副经理,有连续8年获 评“优秀员工”的技术骨干,有多年从事钻探作业的工人队伍。公司高层也从整体指导、人力资源、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极大关注。
勘察期间还是遇到不少困难。项目副经理曹雪然说,最突出的是时间紧迫。作为协调人员,崔爱军、高令宝、杨新燕的感受更多,如市政项目涉及管理单位多,地上地下管线布局和权属复杂,个别群众“维权意识”特别强等。
“为保证工期,我们整天都在思考,怎么办?找谁谈?很多时候是拉锯式交锋,体力和精神压力都很大。”曹雪然说,办法就是依靠地方政府疏导,发扬“钉钉子”精神与群众沟通,勘察时先易后难,时间紧迫就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
记者了解到,按正常速度,仅两座大桥的勘察就得4个月,但从进场到完成“两桥一隧”初勘、详勘,他们仅用了两个多月,共钻孔543个,进尺约3.85万米,进行各类土工试验1万多组,布置水上地震反射剖面4条,面波勘探1080点次。初勘、详勘报告也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在济南城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张健眼里,“黄河上的人能打硬仗,真是没白没黑地干。”2018年2月5日,该公司还给黄河设计公司发去表扬信,称赞现场项目部全体员工“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加班加点,全力以赴,表现出了踏实敬业的工作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为该项目(穿黄隧道)顺利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实还有很多细节人们并不清楚。2017年10月,代常友乘坐公交车时不慎摔倒,在工地坚持两天后一检查,竟然肋骨骨裂,束箍治疗期间,他没耽误一天工作。曹雪然的父亲在重症监护室躺了一个多月,他一直没能回去看看,夜里说梦话都是对老人的忧虑。8年“优秀员工”王俊杰一人承担着几人的工作,睡眠严重不足,“天天眼皮肿得老高,就像睁不开眼一样”。勘察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全体员工白天坚守现场,夜里做试验、整理分析资料,“几乎每天都到凌晨两点”……
眼前正在进行的是新增穿黄隧道补充勘察。代常友说,该隧道盾构外径15.2米,上层为公路下层为轨道,是目前黄河上盾构直径最大、也是黄河上唯一的“公路+地铁”隧道。国内类似工程最具权威设计方和施工方认为,仅按现行规范不能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项目部又第一时间制订补充勘察方案,并配合业主方两次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名山东省勘察大师进行咨询、评审,最终该方案被一致通过。
北风刺骨,钻机轰鸣,钻工们3人一组坚守现场,有的用胶皮手套卡住钻杆,撸下淋淋的泥浆;有的把卸下的钻杆摆在一旁,以备再次下钻;有的在用橡胶袋里的水清洗钻探出来的岩芯……无一例外,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泥点,衣裤上布满泥浆,胶鞋已看不出本来面目。
趁着摆放岩芯的空当,记者试戴了钻机机长贺伟的手套。这只胶皮手套黏着厚厚的泥垢,沉甸甸的,里面一片潮湿。他告诉记者,钻探实行两班制,一天工作12个小时,手套两三天就磨坏了,胶鞋整天踩在泥里每天都得更换。贺伟摘下手套时记者发现,他保暖内衣袖口上也是泥水,而济南当天最低温度零下11摄氏度,伴有大风蓝色预警。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还有很多人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代表着谁。采访结束离开济南是2月8日,农历小年,城市里到处洋溢着年味,车站里全是回家过年的人流,而记者脑海中一遍遍闪现的,却是勘察工地的“黄河设计”安全帽,是无形而弥漫的“黄河精神”,是济南实现“北跨”发展后的通达与繁荣……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