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庄险工改建主体工程完工

工程施工现场
□通讯员 陈宁 刘国伟 巴彦斌
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中的重点工程,王庄险工改建加固工程经过近9个月的建设,主体已经完工。参建人员通过昼夜奋战,确保了工程建设任务年底前顺利完工。
险工改建加固其关键点,也是其重难点在于测量放线。需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对原状坝头进行分析,计算出控制点及边线的平距与高差,用灰线连接出开挖轮廓线;根据设计坡比,利用木桩与细铅丝挂出石坡的外轮廓线,便于工人按线施工。这项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施工项目部施工人员深知工程数据方面,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是否达标。为此,他们每放一根线都经过反复验算,反复校对,确保准确无误。
放线工作需要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依次进行,自4月份开工一直持续至12月份完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项目部刘连鹏、刘国伟等一行几人带着施工图纸,扛着测量仪器,从酷暑至寒冬,奔波于坝顶、坝底之间。烈日下,汗流浃背;寒风中,热情不减;淤泥中,步步维艰。挂好的每一根铅丝线,如同险工中的血脉与神经,“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根都举足轻重。
在圆埽头上放线时,该项目部还研究出了一套新的放线方法——坐标直线放样法。相对传统的仅依靠测量高程与平距,并计算其比例而言,这种方法更精准,速度更快捷,适用范围也更广,直坝段和圆弧坝通用,大大提高了放线效率。
小心无大错,粗心铸大过。险工改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工人最多时近百人,管理难度大;且挖掘机等施工机械不时穿梭于人群中运送石料,施工安全更显得尤为重要。项目部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采用一日两点名制,上午下午各点一次名来统计出勤人数,有特殊情况无法出勤的予以登记;人员安全方面,每位工人必须佩戴安全帽,戴防护手套以及护目眼镜;项目部还准备了医用小药箱,便于临时包扎,处理小伤口等;临河坝底,还筑起了一道截渗墙,阻止河水浸入作业面,以免发生透水、溺水事故。
由于施工材料的特殊性,因此石料进场安排在晚上进行。料场在山区,距工地较远,当车队到达工地时已是凌晨1点多。夜深人静,月上眉梢,当人们都在睡梦中时,项目部工作人员已起床收石头了。冬至之后黄河边的夜晚格外冷,寒风刺骨,猛烈的北风鞭挞着工地上的挂线桩,嗡嗡作响;印有“黄河工程,质量先行”的彩旗却显得异常兴奋,呼啦啦飘个不停。他们披上军大衣,戴上安全帽,拿起手电筒,顶着东北风去指挥满载石料的运输车进场。
晚上光线本来就有限,极易影响驾驶员的判断,加之车数众多,少则十几辆,多则二十几辆,在本就狭小的场地上指挥好车辆就需格外谨慎。出于安全考虑,必须让运输车一辆一辆依次进场,卸完石料出场之后,下一辆方可入场。“倒车,再倒,往左打一点方向,停!”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交通安全员用对讲机边喊边用灯光示意司机将车开到指定位置。既不能触碰到挂线用的木桩,也不能影响第二天机械施工。车斗缓缓升起,数以吨计的石块倾泻而下,与车斗摩擦发出刺耳的响声,石块之间的碰撞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落地瞬间,尘土飞扬,如若不及时躲闪,立即就会灰头土脸,睁不开眼。计票员负责给每一辆卸完石料的车发票,以此来统计车数。
都说“白天不懂夜的黑”,在这里恰恰相反。在王庄工地,黄河岸边,可以看到建设者们既与阳光为邻,也和月光为伴。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