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滩险工风景

张滩段职工在进行根石探测

张滩段职工在调试小发明成果

用自主发明的注药器在庭院打药
从利津县城出发,沿着东南方向在堤防道路上前行,穿过两旁郁郁葱葱的行道林,看过堤坡上大片大片的绿草,一个风景清幽的小院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利津黄河河务局张滩管理段。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张滩管理段被东营市总工会授予市“工人先锋号”称号。什么是“先锋”?这个基层管理段的职工们说不出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们奔波忙碌的身影、朴实低调的姿态,凝结成一道道最美的风景,生动地诠释了“先锋”的涵义。
小段出精品
说张滩段小,是因为该段在职职工只有9名。但这9名职工却承担着14公里堤防工程、2处控导工程和3处险工的日常养护与管理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从没有阻碍他们打造精品工程的追求,张滩管理段所辖张滩险工、东关控导工程、张滩堤防工程都是“黄委示范工程”。
更令人惊奇的是,9名职工中有3名高级技师、5名技师。其中,职工刘启、刘彤宇是“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水利技术能手”,小小张滩管理段可谓卧虎藏龙。
有了前辈们的模范带头,年轻的80、90后职工们也丝毫不敢懈怠,他们要把这种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工程巡查、河势查勘、树木养护……80、90后们都十分认真地学习。“以后这些任务就交给你们年轻人了”,看着正在修剪树木枝桠的胡新涛,老职工刘彤宇一边耐心指导,一边欣慰地说道。
创新让梦想开花
在张滩管理段有一个特殊的房间,面积只有几平米,却在东营市很有名气,这就是“刘启劳模创新工作室”。推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小发明、小创造成果:“HCZ-1型遥控泵油机”、“冰凌打孔机”、“LJHH-CXI型扶桩挟紧器”……这些都是与治黄业务紧密相关的发明,是职工们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创新成果。比如“扶桩挟紧器”,段长王峰介绍说,以前打桩的时候,需要有一人手扶桩子,常常磨得手上都是血泡,看到这种情形,爱动脑筋的职工们反复琢磨,最终研制成功这个省力又安全的紧桩器。
工作室内放置了一张简易的桌子,这就是职工们的工作台,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讨论方案。“看,这就是‘安全杆’的图纸,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刘彤宇兴奋地说道,这位黄河老职工黝黑的脸上写满了沧桑,眼神中却充满了自豪。
身处其中,很容易就被这些职工们刻苦钻研的精神感染,由此不难理解这个基层管理段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个小发明、小创造诞生的“摇篮”: 2项国家专利、2项黄委应用技术奖、2项山东河务局创新成果奖、7项山东河务局科技火花奖。
“幸福”的背后
走在利津黄河千步柳荫路上,绿色扑面而来,这是由东关控导工程改建而成的一座观光坝。黄河水在脚下缓缓流淌,流水声清晰可闻。岸上,绿意盈盈,杨柳依依,花卉竞相开放,备防石整齐码放。如此美景,就是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已经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都是张滩管理段管辖的工程范围。
“在国家级旅游景区内上班,幸福着咧!”职工汪洋打趣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幸福”的背后,包含了多少汗水。由于靠近县城,风景优美的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时常吸引沿黄群众前来观光游玩,也无形中为工程的管护增加了压力。多年来,张滩管理段职工们坚持每天对景区内工程进行日常巡查,及时整理工程面貌。当暮色降临,游客离开,黄河边就留下了他们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正是这样的辛勤劳动,才保证了风景区的洁净环境,为利津县人民休闲娱乐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后花园”。
采访结束,已是晚上七点多钟,张滩段的职工们却又出发了,为防止新植行道林被破坏,他们要进行树木巡查。夜色中他们远去的背影,高低错落,伴着微弱的灯光,开始了与黄河新一轮的对话。
几十年如一日,张滩管理段的职工们用默默奉献写下对黄河的庄严承诺,“先锋”不是华丽耀眼的光环,而是对治黄事业的赤诚之心,是坚守治黄第一线的寂寞清苦,是不求回报的无悔付出。
听,黄河之畔,那节奏铿锵的打桩声,那夜晚巡查的脚步声,那老黄河向新职工传授技能的叮咛声,就是这个小小管理段奏响的最动听最嘹亮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