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11月25日讯 (记者 赵新 通讯员 赵玉庆)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按照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统一部署,把饮水安全放在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逐步建立起以“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体系、专业化公司化运营体系、便民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监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长效运行机制。到今年年底,全市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覆盖人口将达到94.5%。
高起点定位。市委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行动,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提高饮水安全标准和质量水平上来,不仅让农民吃上水,还要吃上放心安全的水。在改善民生上突出饮水安全,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13年年底实现整建制、全覆盖、无死角地全面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提前两年完成国家提出的饮水安全目标。
高标准规划。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的总体要求,潍坊市确立了“以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为主要形式,以提高供水水质合格率为最终目的”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思路,按照“水源保障可行、工程规模适度、水网互通互济、管理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原则,编制完成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提出了具有潍坊特色的“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体系、专业化公司化运营体系、便民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监管体系”的建管模式。一是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体系。二是专业化公司化运营体系。三是便民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多层次全方位监管体系。
高强度推进。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调研、部署饮水安全工作。市政府连续召开六次现场会推进饮水安全工作。二是部门协同配合。水利部门按照规划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将任务细化,逐村分解,逐月分解,责任落实到相关单位和人员。建立台账制度、销号制度,倒排工期,强力推进工程建设。财政部门优化支出结构,大幅度提高本级财政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投入,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聚集效应,创新投入模式,拓宽投入渠道,带动形成了政府、企业、群众三者良性互动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全市两年来共投入资金达21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就达到11亿多元。卫生部门依法办理供水单位卫生许可,定期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进行检测,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卫生学评价,并对供水单位卫生进行监督。建设、供电、国土、物价等部门也根据各自职责,认真落实用地、用电等指标和相关政策,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有序高效推进。三是健全各项制度。2012年以来,积极推进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意见》、《关于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体制机制的意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方案》和《潍坊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验收办法》,市财政局、水利局联合出台《潍坊市农村公共供水工程维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在研究制定出台支持单村、联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的财政补助政策,确保全市整建制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四是强化考核督导。市委、市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开发区科学发展考核一票否决内容。同时,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督导事项,实行“周调度,月通报,两月一次现场会,年底考评奖惩”机制。市水利局把此项工作列为全市水利系统的头号重点工程,列入局长办公会的常设议题,成立了8个督导组,建立常态化检查督导机制,对面上情况进行调度,并建立农村饮水安全旬报制度,对进展情况定期通报。市政府出台《潍坊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验收办法》,成立由市水利局、财政局、卫生局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全市所有饮水安全工程和受益村庄进行拉网式检查验收,通过验收强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截止到目前,全市已建成万人以上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54处,集中供水覆盖人口达到94.2%;15个县市区、开发区成立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专管机构,出台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10个县市区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水质检测中心;8个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建立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调度中心;13个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已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电话,开始“水利116”服务体系试点工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