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引黄灌区迎来小麦“十连登”

黄橙橙的麦粒流淌着丰收的喜悦
济南黄河滩区百姓又迎来一个丰收年

黄河河口地区盐碱严重,而黄河滩区得益于黄河水,成为当地的粮仓
中国水利网站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6月,进入山东,黄河两岸万亩麦田在微风中翻着金黄的波浪,颇有黄河金涛万顷的壮观。在这金黄的田野里机器轰鸣,辽阔麦田的小道上车来人往,一派丰收的热闹景象。
在平阴黄河滩区田山村的麦田里,农民老张正在紧张的往编织袋里装着刚刚从收割机里倒出来的黄橙橙的麦粒,他对笔者讲:“这几年我们村多亏了黄河水,麦子年年丰收,浇黄河水实惠、方便,土地还有劲……”
“今年小麦长势不错,一亩地至少能打一千二百斤,好地块能打一千三百斤呢。”老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老张的话代表着沿黄农民的心声。据悉,今年山东引黄灌区共种植小麦面积2540多万亩。今年上半年,山东黄河共向灌区引黄河水43亿多立方米,进行农田灌溉。每年春季小麦陆续返青,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用水需求加剧,黄委均适时加大小浪底下泄流量,支援下游春灌。山东黄河河务局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引水流量,以保障春灌用水,黄河水滋润了麦田,为沿黄小麦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支援下游抗旱的黄河水,被沿黄百姓亲切的称为“救命水”。
记得有一次,笔者到济阳采访春季引黄抗旱,与正在麦田浇“返青水”的董家村村民高成顺聊起来,他向笔者介绍,小麦自耕种后,有关键的四个灌溉时期,其中第一遍水是冬季“上冻水”,主要作用是为“冬眠”的小麦护根保墒;第二遍水就是开春后的春灌,叫“返青水”;农谚:“三月三麦子没了砖”这时期要浇第三遍水,主要是保证小麦抽穗拔节,也叫“壮苗水”;而第四遍水却在小麦成熟前,大约是5月份,这遍水叫“上浆水”,是关系到小麦颗粒饱满与否的关键一遍水。然而,5月也是黄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旱情较为严重的时期。由于黄河进行科学水量调度,保障了灌区小麦的各个时期的灌溉用水,为小麦连年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河水流到哪里,哪里的丰收就有保障了,有了黄河水,俺们老百姓不再靠天吃饭”。沿黄百姓的话道出了引黄灌区小麦连年丰收的实质。山东引黄兴利的历史并不长,过去,山东沿黄有句俗语:“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那时地里庄稼再旱,老百姓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黄河水东流,却不能灌溉。在引黄史上,由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的简易虹吸引黄灌溉,到六七十年代水闸的出现,改变了“河里水流田禾枯”的现象,开启了黄河水闸自流灌溉的新篇章,目前,引黄兴利达到了引黄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沿黄小麦产量从引黄灌溉之前的亩产只有75公斤,增加到目前的500公斤左右,甚至部分高产麦田能达到700公斤,单产平均增加7倍多。沿黄小麦的不断增产和连年丰收,黄河水功不可没。
山东黄河灌区小麦连续十年丰收已在眼前。(摄影 李芹国 张庆民 蒋义奎)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