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娃”李庆 本报记者 谈林明 摄
□本报通讯员 樊永涛
一个土生土长的“黄河娃”长大后,扛起了保护“母亲河”的重任。黄河伴随着他的成长,他见证了黄河治理与保护走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李庆,青海省海东市水务局副局长,“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长年与水“打交道”的他做事并没有“柔情似水”,而是风风火火如同“拼命三郎”。
让湟水河变清变美
4月初,海东市湟水河乐都主城区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简称“南北湖工程”)施工现场,工程车辆来往如梭,建设人员紧张作业,复工后的南北湖工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地上的李庆,手里拿着笔记本,走到哪里记到哪里,复工情况、工程进度、资金落实等细节,他都了如指掌。
指着工程效果图,李庆说:“南北湖工程自2019年10月开建,通过对河道沿线生态治理及景观建设,将湟水河乐都主城区两岸生态重点区域、景观节点有机串联起来,着力把湟水河打造成景观之河、人文之河、生态之河。这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打造山水田园绿色新海东的重大举措,也是黄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重要的生态保护性工程。”
今年6月,工程完工在即,即将开闸放水。在李庆眼中,湟水河要变美,不仅要体现在“一江清水向东流”,而且要成为清水潺潺的生态廊道。
“湟水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治理好湟水河是为了让黄河更好。”李庆说。
让老乡喝上自来水
越过青沙山,是黄河岸边的化隆回族自治县,这是李庆出生的地方。看似富饶的化隆,却面临望着黄河喝不到水的残酷现实。
李庆说:“岗蓝卡这个地名,藏语意为只能步行的路;德恒隆这个地名,藏语意为老虎居住的地方;卡什代这个地名,藏语意为山崖上的老虎。这些地名饱含着当地人世代面对自然环境的无奈和妥协。”
“脱贫攻坚,水利先行。”李庆指着一幢幢整齐的小楼和干净整洁的村庄说。
卡什代村76岁的村民马由奴斯对“愁水”的旧光景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前每天都要去一里外的水源地驮水,壮劳力没法出去打工赚钱,生活只能维持低水平的温饱。”
看着因为山路难走,驮回来的水洒得只剩下半桶,时任化隆县水利局局长的李庆急在心里。改变,必须改变这一现状!
李庆走遍全县362个村,逐村逐户走访调查,掌握全县农村饮水现状和困难的第一手材料。在高山大峡寻找水源,李庆带领技术员在深冬徒步6个多小时,双腿被冻得失去知觉。靠着“拼命三郎”的劲儿,3年来,化隆县水利局累计实施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资5200万元,全面解决了全县17个乡镇195个村(包括127个贫困村)7.7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化隆县在2019年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到灶头”并非李庆的最终目标。当时,化隆县是国定贫困县,相对落后。很多年以来,在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时,有些老乡不理解,时有矛盾纠纷、阻工现象发生,致使全县70项水利项目未实施完成或验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和效益的正常发挥。
面对问题,李庆不等、不靠、不拖,积极想办法、找对策,化解矛盾,推进工作开展。很多个不眠之夜,让“拼命三郎”熬出了白发。化隆县历史遗留建设滞后的水利项目顺利完工验收,11项水源矛盾全部化解。李庆和同事们赢得了老乡的信任和支持。
让违规采砂场销声匿迹
徜徉在化隆县安达其哈村的花海景区中,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灰尘滚滚、泥泞难行的砂石场。化隆县境内属黄河干流及一级支流的沟道有22条,前些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砂石需求量猛增,在各主要河道内未经批准开采砂石的现象日益突出。个别单位和个人为了经济利益,偷采砂石、无证采砂,在河道内乱建、乱堆、乱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全县各河道普遍变浅变窄、河床抬高,在遭遇大洪水冲刷时,河堤河岸受到严重毁坏。安达其哈花海所在的地方就是其中之一。
那段日子,李庆顾不上临盆的妻子,对非法采砂场采取重点突破、逐个整治的办法,带领工作组在黄河边一干就是40多天,累了就在车上休息一会,脖子、脸上被晒掉了一层皮,夜里巡视冷了就点一堆篝火。最终全县境内31家违规建设的河道采砂场被全面取缔。
李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完成了少年时期的梦想──让黄河水更清更美。在安达其哈花海,望着一江清水向东流,李庆脸上写满自豪。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