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永斌和赵毅邦在冰河中测流
中国水利网站2月6日讯 (记者 马生录)呼啸的山风掠过达坂山麓,惊醒了沉睡的北川河谷。又是一个寒冷的清晨,2月5日上午7时30分,在海拔3000米的青海大通县宝库乡牛场水文站,三位水文工作者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踩着脚下银白色的冬霜,三个人来到距水文站房西边200米处的水文站测流断面,“河面又封冻了,老赵你去拿钢钎,老安去取水样盆……”,38岁的水文站站长赵永斌边麻利地穿上安全服和橡胶裤边给两位同事布置工作。一切准备就绪,身材壮实的赵永斌首先抡起20斤重的钢钎使劲砸向厚实的冰面,“咚、咚、咚……”,脆的撞击声划破清晨的宁静,在北川河谷久久回响。
7时50分许,经三人两次轮番上阵,硬是在北川河近50厘米厚的冰层上凿出了约7平方米大小的冰洞。由于海拔高、含氧量低、体力消耗大,连续劳作使三个人脸色酱赤,呼吸急促。测流时间眼看就要到了,赵永斌毅然跳进没膝的河水,一阵噬骨啮肉的痛楚瞬间袭遍全身,他不禁打了个寒战。接过赵毅邦递来的悬杆流速仪,他果断做了个开始的手势。“嘀、嘀、嘀……”,在激流的冲击下,流速仪奏出欢快的乐章,站在冰面上的赵毅邦一边计时,一边迅速记录这来之不易的数据,“时间上午8时整,起点距6米,最大水深1.4米……”,此时安益民也已取好了水沙样品。时针指向8点30分,灿烂的阳光照着三个疲惫的身躯,在厚重的大地上留下长长的身影。
2001年起,大通牛场水文站(1959年设立的大通硖门水文站是该站前身)就静静地守护着北川河源流段,收集着珍贵的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冰情等重要数据,为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经济建设、防洪抗旱、生态保护提供着重要的水文支撑。
几十年过去了,一幢全封闭保暖式水文站房已经拔地而起,作为北川河区域代表站,牛场水文站见证着青海省水文事业的沧桑巨变。赵永斌这位38岁的大通汉子说起水文站的变化喜不自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已经建成,互联网也通了,我们座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观察水情变化……”。
北川河上游地区是青海省降水最丰沛地区之一,也是暴雨出现次数最多、暴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去年8月11日晚10点开始就发生了多次间歇性强降雨,我们来回跑了十几趟,一夜没有休息……”,说起一幕幕抢测洪峰的经历,赵毅邦记忆犹新,“在汛期听见刮大风和大一点的响动,我们就神经质地往外跑,呵呵,习惯了……”,“最让人难受的是暴雨大多在晚上出现,受雷电影响经常断电、断网,给报送水情信息带来了不少困难……”,说起工作的事,大家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水文工作者长年工作在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环境中,远离城市的灯红酒绿,无缘家庭的温暖馨香,与雪山为伍,同江河为伴,用青春和汗水、鲜血和生命坚守着对水文工作的忠诚,在青海高原奉献着平凡而美丽的人生。守护是一种责任,奉献是一种美丽。在春节期间,全省还有200余名水文工作者依然坚守在江河湖畔,默默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