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村用上了“幸福水”
村头的水塔“下岗了”
中国水利网站9月21日讯 (记者
孟砚岷) “吃水再不发愁了,跟城里人一样了,真是好日子越过越美哩!”
9月
20日,
72岁的回族老汉马贵武激动地说起生活变化。
马老汉所在的团结村是宁夏灵武市最早的生态移民吊庄,1986年,他和同村100多户群众离开盐池县冯记沟乡,成为第一批移民,战风沙,斗严寒,踏上了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数十年来,沙漠变成绿洲,狼皮梁村一跃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裕村,但吃水难成为村民奔小康的“绊脚石”。
提起吃水难的苦涩日子,马老汉感慨地说:“我们这里是水比油贵,有了钱油能买上,但没了水,有钱也买不上”。拓荒创业初期,村民饮用水要到沙窝里的沟里拉,水面总是浮着一层绿藻,还有青蛙的虫卵,这样的水喝上经常会闹肚子,一些孩子还患上了“大脖子病”。
1990年建设的饮水工程,经过22年的运行,管线老化失修,水源井严重漏沙,每天仅有两个小时供水时间。村民们不得不在农活最忙的时候,专门留下一个劳动力在家里接水。对于像马贵武这样居住在较高地势的庄户来说,缺水是家常便饭的事,不得不提上桶到村里借水。
在狼皮子梁地区,记者看到,总投资近346万元,惠及郝家桥镇永清、狼皮子梁、新民、团结村的4782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供水站里的自动化系统让供水管理升级换代,水管员足不出口,就能实现对蓄水池水位、深井泵、增压泵运行以及主管道流量进行监测。
涓涓清泉送到了千家万户,更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头。狼皮梁村的变化仅仅是灵武市农村安全饮水建设的一个缩影。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饮水问题是老百姓所面临的最直接、最实际、最关心的生活问题。地处宁夏中部的灵武市,干旱区和山区占到土地总面积的72%。由于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长期受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困扰。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大,含氟量高,长期以来,农民群众生活饮用水主要靠挖井、圈井或用手压井等方式取浅层地下水饮用。
近年来,宁夏灵武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投入资金1.2亿元,陆续实施3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解决76个行政村15.59万人及4.5万大牲畜、27所农村学校1.2万名师生的饮水困难问题。
去年,马贵武花了20万元,翻建了新房,有了独立的卫生间。他说,不管啥时候,只要拧开水龙头就有水,洗澡方便多了! 许多村民用上了洗衣机、太阳能,饮水质量和卫生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水带来百业兴。用上安全洁净水后,不但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还释放了农村劳动力,狼皮子村在经果林和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外出务工成为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仅今年前10个月,就有700多人外出务工,实现收入300万元。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今年预计达到1万元。
市水务局蔡芳副局长介绍,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水只是开始, 政府和百姓齐心协力,管好水、节约水,真正让水长流,群众长受益。自2007年以来,灵武市在宁夏最早开展了取缔自备水源井专项整治行动,对12家存在非法取水的自备井全部进行了强制关停,依法取缔各类商户浅井116眼,封闭中大型企业深井12眼,洗车行自备井78眼,居民自备井400多眼,拆除水塔11座,实现公共官网普及率达90%以上,确保全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同时,该市打基础、立长远,大力推进小型水权制度改革,初步实现管理企业化、供水商品化、用水制度化和运行科学化,保证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