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利网站8月4日讯 (记者 孟砚岷)38摄氏度的高温,灼烤着干渴大地。广袤的草原呈现大片的焦黄色,宁夏扬黄灌区的庄稼地里,因为水量不能满足灌溉,一些玉米叶片萎缩,主杆低矮,看来减产已成定局。
“水浇地都成这样,旱地基本绝产了,地干得连荞麦都种不下去”,说起眼下的旱情,当地村干部满脸愁容。这是8月2日,记者在宁夏中部干旱带随处可见的场景。
然而,在罗山脚下同心县下马关镇,红火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2万亩葱茏的枸杞园绿意盎然,红艳艳的果实挂满枝头,衣衫亮丽的村民穿梭其中,才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摘满一筐新鲜枸杞。
李艳兰是园区的企业工人,春天锄草,夏天采果,一个月挣回2000元的固定收入,有了这些收入,家境不再拮据,孩子能安心地在学校读书。提起在老家的生活,她的言语很是心酸。全家30亩山地,都是靠天吃饭的“望天田”,雨水多的时候,种下的冬小麦还能有百十斤的产量。没有雨水,连种下的籽种都收不回来。地里没有产出,连饮水也没有保障。周围几个村庄吃水靠集中供水点的水源,最远的人家,一方水的水费和运费就要150元,比吃油还贵。41岁的李艳兰说:“吃水比油贵,望天田没指望,过去生活恓惶得很”。
和她一样,移民新村的农民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一亩地一年平均能得到440元流转费,他们还能常年在园区务工,年收入1.5万元以上,文化程度高的还当上了管理人员,年薪10万元。
节水灌溉浇出了移民群众的红火日子。村民魏存升说:“这几年的生活一年一个样,家家都盖了新房,用上了家用电器,有的还开上了小汽车”。
黄河水通过泵站远距离扬水,进入高位蓄水池沉淀后,经过水肥一体化系统,输送到滴灌带,起到了明显的节水增收效果。县水务局技术人员介绍,工程由传统渠道输水变为管道输水模式,实现了输水节水。采用滴、管灌小管出流等微灌措施实现了田间节水用水量是扬黄灌区的三分之一,实现了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充分利用。
“宁夏的枸杞在中宁,精品枸杞在下马关”,正在地头过磅的果农自豪地说。颜色鲜艳,果粒饱满,个头大,无污染,品质高的有机果实一粒竟然卖上了一块钱的好价格,产品进入南方高端市场后供不应求。目前,下马关15.1万亩“望天田”改造成以枸杞和中药材特色种植为主的“丰收园”,对全县23.1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