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挖整治沟道

治理盐碱地

治理后的银新干沟
□ 记者 孟砚岷
隆冬时节,走进宁夏山川田间,一幅美丽画卷尽收眼底:一方方平坦齐整的小畦田,一条条笔直顺畅的输水渠道,一座座银光闪耀的蔬菜大棚……这些令人欣喜的画面,彰显着宁夏山川农田水利建设成效。
2014年,宁夏开展第十一年“黄河杯”农建竞赛,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全力打造民生水利“升级版”,唱响了一曲新时期兴水富民之歌。
畅通“命脉”迎丰年
在吴忠市利通区,有个颇为响亮的名字“金银滩”,过去留给当地人的却是苦涩的记忆。
“金是黄沙,银是盐碱,种啥啥都不成”金银滩镇灵白村支书刘自忠说。作为开发30多年的灌区,灌排体系不畅、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是根除不掉的“顽疾”,6万亩水地中,每年撂荒弃种的达到1.5万亩。
通过对沟、渠、田、林、路、湖泊、堤防、村庄全覆盖整治,骨干沟道清淤,桥涵尾水配套,主干道路和主要农路灌区“末梢神经”全部打通。“沟平整了,淌水也顺溜了,来年收成一准好。”四支渠村的杨春海逢人夸起种田的变化。
春天白茫茫、秋天水汪汪。土壤盐渍化严重,是制约宁夏灌区下游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启动实施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良骨干排水沟道治理工程以来,通过“大挖沟、挖大沟、深挖沟”,治理支沟以上骨干沟道326公里,盐碱地20万亩改良成中高产田。平罗县黄渠桥五星项目区农田水位普遍下降0.5米左右。当年亩均减少灌溉水量13立方米,土地脱盐率达到7%。当年小麦产量提高7%,玉米产量提高16%。
一年来,全区累计完成投资39.88亿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改造低产田38万亩,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0万亩。
持续十一年的农建“大会战”,为宁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水利保障。去年宁夏粮食总产量达到376万吨,连续11年实现粮食丰收。
“节水”助推大产业
“今年以别庄、蒋口、闫堡为重点,打造3万亩的节水灌溉示范区”随着20万方蓄水池和田间配套工程的陆续完工,原州区彭堡镇镇长海正贵信心满满。
村民何万忠说,“过去种的是‘望天田’,经常浇不上水,当然越种越穷了”如今,他的15亩土地流转后,每年获得两千多元的流转费,自己常年在种植企业务工,在家门口一年就挣回两万元的票子。在宁夏节水高效示范县原州区,节水改造后的26万亩土地建成冷凉蔬菜和马铃薯基地,产品外销至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及地区。
宁夏大力推广高效喷滴灌、激光平地、以色列节灌等先进技术,探索推行灌溉自动化、光伏发电排水、暗管排水等新新技术,大幅提升治理标准和技术含量,确保185个重点片区治理建成一片、流转一片、见效一片。
红寺堡区大河乡乌沙塘村甘草育苗,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亩均耗水150方,比大水漫灌整整少了250方。节水的同时,省肥、节劳效果也相当明显。过去一亩地一年浇四次水,淌水就要雇20个零时工。如今田间灌溉管理只有4个人,仅淌水一年就能节省人工开支8万元。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强筋健骨”,吸引了企业大户“生根发芽”, 为推进集约化经营和草畜业发展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全区56万亩高标准农田身价倍增,成为土地流转的“香饽饽”。
今年是宁夏列入西北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实施的第一年,通过实施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长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一大批节水灌溉项目,完成高效节水灌溉31万亩,全区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96万亩,支撑酿酒葡萄、硒砂瓜、枸杞、马铃薯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力拔穷根、富民兴区的工程。
聚焦民心铸“精品”
1月28日,一场小雪把盐池县大地装扮银装素裹。在花马池镇盈德村新广场上,村民们纷纷搬出自家的乐器,即兴弹唱起来。
水泥村道、民风墙、活动室、广场等一批新设施出现,使这个生态移民吊庄在短短两个月里迅速脱胎换骨,126户危房统一改造成起檐瓦房,村民们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屋漏水、房后倒垃圾的环境。
永宁县投资1.54亿元,建设西部水系湿地二期、新华湖扩整、银子湖湿地改造等工程,增加水域面积2800多亩,使2000多万方农田排水、地下浸水、洪水得到综合利用,形成了相互贯通的大水系构架,一幅“河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不搞‘花架子’,把农建作为检验是否坚持群众路线、为民办实事的‘试金石’”永宁县副县长周峰说。该县聚焦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行路难等民生水利问题,“鏖战”农建边缘死角,“内秀外美”做实做细“民心”工程。
各市县将沟渠整治、道路整修、庄点美化等各项惠及民生的工作打包纳入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实施山、水、田、林、路、庄综合治理,90%以上的田间渠道得到了清淤维修,80%以上的农田道路得到整修维护。引黄灌区呈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砌护、沟相通、路相连、地平整、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环境美”的田园风光。
“大农建”使山塬染绿,水土增色。在“中国马铃薯之乡”腹地的西吉县新营乡,林草护陡坡,梯田绕缓坡,4万亩“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山芋亩均产量增加500公斤,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