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记者 孟砚岷
初秋,走在宁夏灵武市丰收在望的田野,黄橙橙的稻田,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平展的渠道里的黄河水奔腾着欢歌笑语。
这里是盛誉中外的宁夏 “贡米”的主要产区,然而仅仅数年前,灌溉难、排涝难却成为当地稻农的一块“心病”。
畅通“毛细血管”
“过去的大断面都不顶事,现在断面改小了还能管用?”三年前,灵武市郝家桥镇郝家桥村八队村民马春林对渠道节水改造工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有同样疑问的还有村里许多群众。穿村而过的土渠破损塌坡,漏水严重,杂草丛生,成为多年无法根治的灌溉“肠梗阻”。
市水务局水利技术服务中心对1.8公里渠道裁弯取直,全部实行砌护。在工艺上大胆优化断面,由过去3米缩小到1.8米。
很快,村民见到了实惠:水流速加快了,不再跑冒滴漏,过去灌溉1亩地需要5个小时,现在不到40分钟就搞定了。过去淌一次水就要清一次渠道的烦恼没有了。
45岁的马春林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淌水快,不澄泥,渠道变好看了”
能灌能排,灌区的“毛细血管”才能畅通无阻。节水改造中,市水务局因地制宜,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对滑坡严重的骨干沟道采用草桩护坡,生态型的工程建设在提升排涝能力,延长工程寿命的同时,增添了新的水利景观。
市水务局水利服务中心杨冬梅副主任介绍:实践证明,草桩护坡具有工程造价低,净化水利和简便施工的巨大作用。仅工程造价就比浆石砌护节省40%以上。
一把锹“淌水”
8月26日,是崇兴镇中北村今年作物生长季的最后一次灌溉。早上6点,秦渠准时开水。不到30分钟的时间,支渠长马义和骑上摩托车就赶到地区支渠,先后打开两个分水闸。
68岁的马义和乐呵呵地说:“现在是一把锹、一个扳子就能淌水。”
地区支渠的7000亩田地,在一个支渠长,10个配水员的管理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水稻是耗水作物,整个生长季需要灌溉10-12次,水量不够或灌溉不及时,会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而地区支渠位于秦渠末端,每年由于灌溉引发的纠纷矛盾层出不穷,村民为此经常上访。
村副主任黄金忠说:“节水改造实施的渠道衬砌和发挥农民用水协会主体作用,保证了轮灌科学灌溉的实行,解决了过去的老大难问题”
借助“小农水”项目实施,灵武市推动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全市44个农民用水协会运行,实行年度考核,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工程维护费的奖励,调动了协会积极性,切实保证了工程管理和运行的作用。
古老灌区焕发新光彩
“和5年前相比,水稻亩产至少增加100斤,按现在价格,就是多挣了180元钱”杨文江这样算了一笔账。
对于一斤能卖到50多元的优质“贡米”来说,亩均增产100斤,收获的是5000多元的“真金白银。
市水务局蔡芳副局长说,小农水项目,使宁夏“贡米”主产区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4.6万亩水稻核心产区项目区新增节水能力1410万方,年增产粮食763.9万斤,新增产值235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02.7元。
作为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从2010年开始,宁夏灵武市砌护支斗农渠210.78公里,配套各类渠系建筑物4351座,清淤支斗沟332公里,草土护坡治理沟道53公里,配套各类沟道建筑物722座。
5082万元的项目投资,起到了良好的“典型引路”示范效应。三年来,灵武市整合财政、农发等项目,农田灌溉面积稳定保持在3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6.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总面积的54%。灌溉水利用系数由项目实施前的0.41提高到0.68。
中北村马义和全家6口人,过去6亩稻田还要父子两人种植。如今,儿子、媳妇都在城里工业园区的梳绒厂务工,一年就拿回6万元的工资,地里活老汉一个人就能完成。和他家一样,全村3100人里,80%的青壮年劳力都在城里打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古老灌区在焕发活力的同时,也增添了回乡大地美丽、富裕、幸福的新光彩。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4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