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记者 张恭 报道
6月中旬,笔者在宁夏引黄灌区灌溉高峰期间连续用5天时间到秦汉渠、盐环定扬水、七星渠、红寺堡扬水、固海扬水、惠农渠、汉延渠、渠首、唐徕渠和西干渠10条渠道灌溉管理单位的基层站、所、段、点,走近基层水利职工的工作生活,倾听水利职工的苦与乐,记录并感受水利职工扎根基层,守渠护水,让千年古渠灌溉千年灌区,永葆古老灌区青春活力的那些平凡人平凡岗位的不平凡故事。
一
5月8日一大早,灌溉管理局调度科科长孙学平就帮我提上笨重的摄像机和照相机,从银川出发直奔素有宁夏引黄灌区精华地带的吴忠市,我们的第一站就从位于这里的秦汉渠管理处开始。任务很明确,就是真实记录10大水管单位近3年来利用岁修资金加强基层水管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渠堤建设情况,具体了解基层单位自力更生改善职工生活生产条件“八小”(小种植、小养殖、小烹饪、小卫生、小读书、小体育、小环境、小文娱)开展和水利厅党委提出5年内通过标准化渠堤建设,实现所有干渠渠堤单侧通车奋斗目标的落实。
我们来到黄河边上的秦汉渠管理处东一所,这里是秦渠、汉渠和东干渠三渠的分水闸所在地。远在秦代的渠道已经遥不可及,是不是古渠也不重要,但这里作为宁夏开垦较早的灌区是肯定的,最早从这里引黄河水灌溉也是肯定的。看着黄河水从青铜峡河东总干渠依次分开流出,听着黄河的波涛声由近远去,淹没在绿树丛中。整修标准化渠堤是我们要拍摄的主要内容,看着弯弯曲曲、边坡不整的渠堤,管理处工程科的负责人一再申明,就这样的渠堤也要不少投资。我们沿东干渠行进,看到七八年前利用水权转换资金砌护的渠道,有的地方已经沉陷,有的地方防渗膜已经破漏,有的砌护板损毁,遥想当年寒冬腊月修出的那些平整一新的渠道如今无力修复,也怪可惜的。路过谭桥段,幽静的管理段环境深深吸引我,进去一看,全段只有3个人,漂亮干净的院落有菜有花,还养了鸡,女职工闫静在算水费、打扫卫生、做饭的同时,养鸡、除草的事情也由她来做。中午饭后,我们顾不上休息就一路来到灌区下游的汉三所、东沟湾段和四支渠段,重点看了久已闻名的小养殖、小种植、小读书、小卫生和小环境,所到之处果然名不虚传。作为最古老干渠的管理单位,这里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由来已久,管理处副处长哈斌说,处里每年投入数百万元以上的岁修工程资金,重点在段点房屋改造上,改善成这样的小环境来之不易。最后,我们来到盐环定扬水管理处一泵站、二泵站,了解扬水机电设备标准化操作、压力管道安全改造和变电所安全防护措施建设。
二
6月9日星期六,我们返回银川,充满电池,拿足磁带,提上笨重的摄影摄像设备又出发,在行驶了近百公里之后,在盐环定扬水管理处处长李克文的带领下来到十二泵站的测水点,这里地处偏远的鄂尔多斯台地荒漠腹地,只有邹宁一名职工。这位一呆就是19年的水管工人,我们的到来足见他的紧张和厚道,管理处新修的房子干净漂亮,电话、电视、网络、摩托车一应俱全,唯一不缺的就是孤独。方圆十几里地荒无人烟,就他一人孤守空房,远在百里之外的妻子女儿也只能一月见上一次面,听说远在唐徕渠管理处的父亲多年前得病他也难以照顾。拍完他后,我思绪万千,心里想,他抛过孤独不说,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家人老小都顾不上跑这么远到底图个啥?为了啥?
赶到十二泵站的渠道边坡治理点已经一点半了,两点拍完,随便吃点就赶路到地处中宁县的红寺堡扬水管理处一、二泵站,了解电动捞草机的安装使用和小环境治理。走进荒原中那一幢幢坐落有致、窗明几净,红顶白墙的房子,整洁卫生是第一印象,品尝着张晓勤、郭红霞等职工采摘的新鲜杏子,那绿树掩映,果实挂满枝头,职工心情舒畅是最难忘的印象。紧接着,我们赶到七星渠管理处最末梢的段上,依次看了他们投资300多万元改造的和正在改造的管理房、2000多亩葡萄园和恩和水管所,太阳落山了,晚饭快9点才吃。一个点接着一个点的看,回想起来,真是美不胜收,五味俱全。
三
6月10日,我们一行3人在中宁宿了一休后,早上9点赶到固海扬水管理处机关院里,等候管理处能有人带我们去基层单位看他们的亮点和精典,周末影响基层领导休息是我们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但也没有办法。
等了足足近1个小时后,纪委书记杨永福和工程科的科长领我们沿着固海扩灌泵站3泵站一路南去。不仅颠簸而且特别弯曲难走的砂石路好像没有尽头似的,我们到三扩泵站,杨书记如数家珍的做了一番介绍,特别是把泵房外墙用涂料刷成红色和白色。还有泵站联通工程、险工段改造、泵房外墙粉刷、粉刷、粉刷……中午快2点在同心吃完饭接着一口气跑到他们的精典固扩十二泵站。到那里一看,结果还是外墙粉刷,唯一不同的就是泵站管理房是崭新的,院落的卫生是干净的,职工的面貌是精神的。我觉得除了哪些常年呆在偏远荒凉的泵站的朴实敦厚实的水利人之外再没有什么精典的发现,在300多公里的颠簸后,我们继续折返回渠堤上。到黑水沟泵站后,在我一再的催促下,基本拍完了很多重复相似的“亮点”。其实,给我最大的亮点倒不是那些逢点必进、逢点必拍的镜头,而是见到了很多扎根农村30多年的多年没有见到的老同事老朋友了。像陈凯、马生福等等,他们在偏远艰苦的泵站上远离家人,毫无怨言,尤其像李旺泵站至今还吃没有净化的黄河水,水利人解决不了自己的水问题,是很惭愧的事情啊,这些能怨资金紧张吗?能怨领导不重视吗?
四
6月11日,星期一了,塞上的6月,天空蔚蓝,白云像棉花似的自由飘来飘去,绿树成荫,庄稼绿油油,绿色的时节绿色的世界,没有像那血管一样的干、支、斗、农、毛渠不满田间,没有像邹宁、马生福那样的水利人,这满眼的“绿”恐怕和腾格里、乌兰布和的黄沙一样。本来按照计划外拍3天应该结束了,可是由于到处都有新的发现,到处都有想拍而拍不完的生动画面,竟然还有5个管理处没有跑到。上午,先跑惠农渠管理处,结果等人就等了近2个小时。在等他们介绍全处情况之前,我们组织职工在新建的篮球场打篮球,帮助指点消息的写作要领、领略他们新的环境面貌。然后就立刻顺标准化堤防向南赶往汉延渠管理处李俊所,到所里后,照样等人,我在空挡倒发现了破旧的段和职工给我讲述段里那些关于伙房和茅房里的真实的故事。“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旱厕只女职工用,男职工随地方便…”。这那里是个单位的样子,灌区的农民家里也不至于这样,看到这些我又感怀起来。等人来后带我们看的精典实际就是我们预料的也不想看到的雷同。但不管怎么样,哪怕在灌域“兜圈子”,也要让我们看他们认为最好的,到青铜峡市吃午饭的时候已经快下午3点了。下午,我们拍渠首管理处的工程档案管理、段点改造和标准化渠堤建设。在唐正闸确实看到了比较标准的渠堤,在三棵树段也确实看到了刚建好的点。
五
最后一天,剩下西干渠和唐徕渠,西干渠管理处是我熟悉的,我去年见到过的恐怕是目前最破旧的测水点还巍然矗立在那里。下午,顾不上休息,冒着30多度的大热天去唐徕渠,在渠堤上等了3个小时,拍什么实在心里没有底,就沿渠堤彷徨的时候,也就在我怀念记忆中那些渠堤上的大柳树的时候,这里的标准化渠堤虽然与昨天我们走过的标准化堤防只有一字之差,可标准真是天壤之别。只是那古渠上的古柳,让我拍了个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知道这些4人合抱的大柳树是谁载的,却给现今这样的千年古渠增色不少,尽管它们默默无闻的守在古渠边,观渠护水,带给的却是千年灌区的富庶安宁。睹古思今,标准化渠堤建设也好,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也罢,只要做下了做好了,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观摩检查通报,也绝不仅仅是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改善,也绝不仅仅是千年灌区的持续繁荣。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