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讯 8月10日,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红寺堡灌区最高气温达35℃,“秋老虎”发威,旱魔仍在肆虐、蔓延。
笔者随红寺堡扬水管理处灌溉调度科负责人乘车前往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调研抗旱工作。下了“中盐”高速约10分钟,笔者一行走进一块农田,只见大田玉米郁郁葱葱,丰收在望。正在田间劳作老马瞅见“水龙王”连忙笑呵呵地迎了上来,未待问询就絮絮叨叨地说开了灌溉用水和作物长势:“今年是咱迁到灌区12年来最旱的一年,五六个月没下一场好雨,今儿虽然立秋几天了,但日头还是这么毒。”
“今年天气这么旱,那您的水灌得怎么样?庄稼受旱了吗?”笔者问。
“今年天虽旱,但水都灌到了时节上,庄稼一点没受旱。”老马指着身边的玉米说“你看,今年的玉米根扎得深、秆子粗、叶子肥、棒子大,肯定收成好。”
据气象资料显示,2011年宁夏气温总体偏高,降水偏少,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全区平均降水量仅为9.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以上。位于中部干旱带的红寺堡扬水灌区旱情更为严重,最高气温一度飙升到罕见的37℃,农作物灌溉需水量急剧增大,但受引水指标和工程供水能力限制,灌区作物极有可大面积受旱减产。可长势喜人的玉米和老马的“絮叨”证明农作物非但未受旱,而且水比往年灌得好、能丰收。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诀?
“今年,针对灌区长时间持续高温干旱,供需矛盾异常突出的实际,我们着力在科学管理、挖潜增效上下功夫,精心走好七招棋,破解了水旱矛盾,使灌区在大旱之年实现了无受旱、无上访的目标,从根本上维护了群众的利益。”管理处灌溉调度科科长曹福升给出了答案。
“走的是那七招棋呢”笔者追问不舍。
曹科长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一是灌溉计划编制“准”。年初,积极与地方政府、水务局加强联系,做好作种植结构调整和面积统计申报等工作,认真反复核实上报面积和种植结构,以此编制较为准确的用水、用电计划。
二是水指标管理“严”。根据水利厅下达的年度用水总指标,按照种植面积确定各灌域水量指标,将核定的用水指标直接分配到相应县(区)水务局,再由水务局分配到各斗口,同时将各灌域不同时段的用水指标下达到各泵站(所),由业务科室监督、控制执行;核定的用水指标分阶段使用,不结转。强化了水量调控管理,落实了灌溉责任,在解决供需矛盾和灌溉矛盾上收到了“化整为零”的功效。
三是解决问题着手“早”。4月初管理处发现灌区移民因追求经济效益、拟种玉米面积大的苗头后,及时与红寺堡区政府联合召开专题会议调整种植结构,并通过控制春灌引水量和用水指标,以及系统提早加机增大引水、督促灌区提前灌溉、拉长周期等措施,有效压减了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不但避免了用水高峰集中、工程无法供水致使部分作物受旱绝产等严重问题的出现,而且整个灌区今年玉米头水比去年提前10天灌完。
四是工程供水量“大”。针对灌区持续高温干旱、灌溉需水量增大的实际,在不超引水指标的前提下制定实施大流量、高水位运行方案,努力缓解用水紧张局面。红一泵站最大运行方式为7大1小,最大上水流量达24.4立方米每秒,最大运行负荷8.15万千瓦;4月1日春灌开机截止8月9日共引水27196.44万立方米(含黄河泵站引水6814.42万立方米),红一泵站比去年同期多引水1938.7万立方米,灌溉农作物58.67万亩。
五是抗旱应急调水“活”。在坚持“先下游,后上游,先难后易,先急后缓”的灌水原则、坚决维护灌溉秩序的同时,针对灌区不同土质、作物、旱情,优化水量调配方案,科学、灵活调度,优先解决最急、最难的问题,力争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
六是供水保障“安”。今年春修春检,结合实际提出了“精、细、严、实”的具体要求,努力提高检修质量和精度。全处共大修机电设备20台,电气设备常规维修100余项;改造维修量水堰15座,更换渡槽止水橡皮80米,渠道混凝土板维修200处3400多平方米,保养启闭机等设备120台套,为安全行水打下了基础。6月份以来,针对机电设备运行负荷大、电机易发热、渠道水位高隐患多的实际,一线职工认真巡查、精心维护,成功处理了3起险情,确保了抗旱保灌关键时期工程安全、可靠运行和连续供水。
七是服务移民“优”。对群众反映计量有问题的支斗渠量水堰,实地用流速仪校核,做到公平、公正计量;水管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传授灌溉经验、灌水方法,为群众排忧解难。韦州总站还针对灌区群管组织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水量水账计算不准确、水务公开不及时等问题,在红四干渠407斗口现场举办了用水、管水培训班,手把手地教群众看水尺、查流量、算水账,受到了灌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和欢迎。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