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讯 火红的七月,来到陕甘宁革命老区,到处是绿波荡漾、麦浪翻滚、生机盎然的景象。有多少曾经饱尝干旱缺水之害的老区人民,无不感念中国共产党的恩情和伟大壮举,为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默默祝福。
成也在水,败也在水。而今,宁夏盐池县饮水安全人口普及率达到63%,已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用高氟、高砷、苦碱水和污染水等问题。每年引进黄河水4600多万立方米,带动生态移民6300余户26000余人,解决了一半以上农民的温饱问题,总受益人口达到66000余人,使灌区55万亩沙荒地和迁出区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有效遏制了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
这仅仅是宁夏盐池县发展的一角,但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兴修水利、科学治水的伟大成就。
追溯历史的足迹,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干旱、缺水那刻骨铭心的记忆。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8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2100毫米。干旱少雨、径流少,水资源量少质差,含氟量高,当地老百姓长期饮用,导致氟中毒,患上了斑釉症、氟骨症,弯腰驼背、四肢畸形、瘫痪现象极为普遍,世世代代深受缺水之害。
党和政府太了解老区人民的苦痛,太了解老区人民盼水的心意了,决心切实解决革命老区的人畜饮水问题,让这里的人民早日了结盼水的痛苦心情。
1988年7月,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正式开工。由此拉开了前无古人的“引黄上山”的宏伟序幕。山川为之起舞,草木因之欣荣。历经8年多的建设,于1996年9月19日全线投入使用,正逢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黄河之水天上来,荒原变良田,沙漠变绿洲。老区人眼里荡漾着幸福喜悦的波纹,“千年荒漠涌清泉,世代梦想终成真”成为他们时代的感言。
这项被誉为“亚洲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自投运以来,给贫困落后的山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活力和巨大效益。受水区群众、家畜告别了长期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喝上了甘甜的黄河水,群众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仅盐池县灌区,粮食产量由开发前的401万公斤增加到了6900万公斤,增长了17倍,灌区农业生产总值占当地农业生产总值的50%,农民纯收入由开发前的328元增加到3002元,增长了9.2倍。
随着工程供水领域的不断拓宽,由过去的单纯向农业供水,发展到向农业、工业、生态、城镇、人饮等多领域供水,成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和陕甘宁老少边贫地区的“生命工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