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下滴灌大棚西红柿

膜下滴灌谷子

膜下滴灌万寿菊
□特约记者 张国锋 通讯员 杨晓天 王柏华
2016年初秋,敖汉旗长胜镇迎来了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召开的全区种植结构调整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与增产模式攻关现场观摩会的全体人员,实地观摩长胜镇种植结构调整综合试验示范区,自治区农牧业厅总农艺师王雨锋以及与会各盟市领导对长胜镇结构调整给予好评。
正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一阵兴奋,他们屈指一数,近期前来参观考察的已有10多批。长胜镇“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脱贫模式”引起关注。
善治秦者先治水。长胜,敖汉“粮仓”、“菜篮子”,经年不衰,其重要因素就是受益于不断改革发展的水利事业。今年,长胜镇认真抓好市委、市政府“3661”工程和敖汉旗“两压缩两增加”产业结构布局,紧紧成为全旗安全饮水第一大镇、膜下滴灌第一大镇、产业调整增收强镇。
六万人吃上安全饮水成为全旗最大受益用户
8月26日,长胜镇长胜村农民杨海龙来到长泽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收费大厅,取出IC卡一刷,瞬间完成了交水费,他说,“地里的活计忒忙了,抽时间来交费,没想到这个智能缴费真是太省事了!”这个长泽供水公司是敖汉旗北五乡镇安全饮水工程即“引哈济北”催生的全旗第一家乡镇供水公司。
建设新农村安全饮水是大事。2015年,敖汉旗水利局奋战一年,实现了北五乡镇安全饮水工程全线通水。长胜境内铺设管路120公里,完成投资643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7145万元的90%,长胜镇21个村的108个自然村、17417户、59880口人告别吃氟水、缺水的生活,成为全旗安全饮水第一大用户。
供水问题解决了,可水费怎么收,后续的工程抢修、维修、管理由谁负责?旗水利局与长胜镇政府多次调研探讨,决定在长胜镇成立长泽供水公司,立即付诸实施,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地筹建,今年6月1日公司正式运营,安装了水表缴费智能系统,从此,长胜镇农民安全饮水实现了智能管理。
公司考录11名员工,成立了收费组、抢修组、稽查组,具体负责长胜镇内工程管护、抢修、维修、收费等。公司运行各项工作阳光透明,为每户安装了智能水表,制定了员工工作制度、考勤请销假制度、会议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用车管理制度、公务接待管理制度,一个乡镇管理服务性质的供水公司高效运转起来。截至目前,长泽供水公司已经收缴水费13万元,保障了工程运行,方便了农民用水。
安全饮水安民心。“引哈济北”不但让农民吃上了自来水,还建设了标准化棚圈,依托水利发展养殖业,真正过上富裕日子。更重要的是,告别氟水喝上安全饮水,就等于告别了氟水病,农牧民挺起健康的体魄奔向小康。
膜下滴灌全旗面积最大保证了粮食增产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节气一过,长胜镇是“高粱晒红了脸,谷穗笑弯了腰”,丰收已成定局。记者见到长胜镇农民正在喜算丰收账,“实施膜下滴灌种植,节水省肥,增产增效,每亩肥料比常规施肥用量少35斤,降低化肥成本50元,增产10%,增加玉米产量100斤,增效150元。”齐家窝铺村膜下滴灌大户王子成算着效益账如是说。放眼齐家窝铺村田野,1.5万亩膜下滴灌玉米、高粱,金灿灿,红彤彤,长势喜人。
长胜镇素有“敖汉粮仓”之美誉,这一称谓是因水而得的。今年,为了确保“粮仓”殷实,镇水利、农业的技术人员早出晚归奔波在膜下滴灌工程中,每天栉风沐雨,成果喜人,全镇实现膜下滴灌巩固面积15万亩,巩固率100%;新建面积5.5万亩,以总面积20.5万亩成为全旗膜下滴灌第一大镇,向“3661”工程献上了一份厚礼。
镇党委副书记刘柏华对记者介绍说:“2014年、2015年,长胜镇粮食产量均达2.5亿斤以上,膜下滴灌使全镇粮食灾年不减产,形成了三点经验。”
其一,发展集中连片膜下滴灌工程,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长胜镇与敖汉旗其他地区一样贫水,曾经沙进人退,曾经为水而困惑。五十、六十年代,全旗粮食总产量仅在3亿斤左右徘徊,可是长胜镇农民依靠水利灌溉,粮食产量一直达亿斤。
2011年以来长胜镇在旗水利局的指导下发展膜下滴灌技术种植,节水、提温、保肥、增产,深受老百姓的推崇。六合号村1.5万亩耕地全部建成了膜下滴灌,村民张景飞说,以前浇地是大水漫灌,费时费力,实行膜下滴灌灌溉成本降低,收益提升,张景飞承包的180亩膜下滴灌,亩产超出1800斤。
长胜镇2015年膜下滴灌15万亩,平均亩产玉米1600斤,高产的达到1900斤,亩纯增收粮食500斤,总增收粮食6000万斤,每亩地纯收入500元,总纯收入6000万元,效益非常可观。
敖汉旗水利局六年实地跟踪测算结果,管灌一次亩需水60立方,滴灌一次仅用15立方水,省水3/4,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一次灌溉就能节省水费30元。而与大水漫灌相比,每亩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160立方米。
农民都感慨地说:“现在种地没有膜下滴灌就没保障,高效节水才能丰收!”长胜镇的膜下滴灌巩固率高,赤峰市水利局副局长王占亚连续三年带领项目督查组到敖汉督查,对六合号、齐家窝铺、榆树林子村100%的巩固率十分感叹。目前,长胜镇已经形成了集中连片膜下滴灌示范区,六合号、榆树林子、齐家窝铺三个村连成一片面积45000亩。这是强有力的粮食增产战略工程。
其二,膜下滴灌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长胜镇的膜下滴灌项目已由初期单一的玉米向谷子、高粱拓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发展。膜下滴灌均采取统一播种、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滴灌、统一覆膜的“五统一”种植模式,集中展示膜下滴灌高产高效性能。
长胜镇六合号村党支部书记张志敏种植了250亩膜下滴灌高粱、玉米,其中有160亩是为吉林省白城市高粱研究所订单种植的丰杂4号高粱制种,亩产700斤,合同回收价格每公斤6元,由于多是租种的地,成本高,扣除膜、管、带、种子、化肥等各项成本,亩纯收入仍达到1000元以上。两口人年种地纯收入20万元以上。
长胜镇有“荞麦之乡”的美称,现在荞麦也实施喷灌,在荞麦扬花季节,一架架喷灌机喷水吐露,荞麦亩产400斤,实现翻番,亩产值1200元,收入翻番。
六合号村农民邰玉明种植500亩葵花,每亩毛收入2000元,扣除成本亩纯收入1500元。
长胜镇有“荞麦之乡”的美称,现在荞麦也实施喷灌,在荞麦扬花季节,一架架喷灌机喷水吐露,荞麦亩产400斤,实现翻番,亩产值1200元,收入翻番。
其三,膜下滴灌与农机农艺相结合,加快了机械化进程。膜下滴灌工程催生了一个个农机大户。长胜耕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6月成立,开始几年发展缓慢,自从推广膜下滴灌工程后耕丰如虎添翼,使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专业社成员由成立时的6人发展到447人,农机具由48台套发展到1364台套。
齐家窝铺村农田作业机车达到34台,在村主任傅立和的带领下成立了“立诚农民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膜下滴灌实施统一管理,解放了劳动力,全村526户的2200口受益人口大部分外出打工或找到了第三产业。
记者在长胜水管站台账档案看到:2014年以来全镇膜下滴灌新打机电井156眼,每眼井可控制150亩到200亩地。今年夏旱期间,全镇有600多眼机电井投入膜下滴灌,20.5万亩膜下滴灌作物浇了一到两遍,膜下滴灌在抗旱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调整结构上项目贫困人口全覆盖皆增收
8月25日,敖汉旗委、政府组织召开了全旗“四项重点工作”暨重点项目建设拉练会议,实地参观了长胜镇500亩沙地有机水稻,丰收在望。
这是长胜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业的一大亮点。长胜镇通过产业招商的形式引来沈阳客商贾玉学到六顷地村投资,流转盐碱地2200亩,开发治理发展沙地有机水稻种植实验和饲料玉米种植。今年一期工程投资2400万元通过厚垫沙土、铺施农家肥和生物改良技术种植500亩有机水稻,平均亩产800-1000斤,通过深加工,一斤稻米销售价达到10元,亩纯收入可达3000余元。
长胜镇以高效节水为前提,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实施“两压缩两增加”即以压玉米高粱、增饲料增经济作物为思路,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目标 ,致力于打造七大基地、建设三大示范区,使农民实现稳粮增收。
七大基地:万亩现代农业种植业调整试验示范基地即绿色蔬菜种植基地13000亩、以荞麦为主的绿色杂粮杂豆生产基地9万亩、绿色饲料基地1.5万亩、以甜菜葵花马铃薯为主的经济和特色作物种植基地7.1万亩、沙地水稻基地2200亩、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玉米产业基地20万亩并建设成秸秆转化示范基地。
三大示范区:在马架子村依托耕丰农机合作社建设一处千亩农业综合试验即以大田为主结构调整示范园、在榆树林子村建设一处千亩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示范园、依托耕丰农机等合作社建设托管半托管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示范区17.5万亩。
今年以800元一亩流转2.5万亩,加上先期流转的托管半托管17.5万亩,实现土地流转20万亩,达到了“3661”标准。
粮、经、饲比例优化,由2015年的86:8:1达到2016年的21:5.1:1。
镇党委书记季旭东细算账,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全镇人均实现增收750元至1000元的新上项目,加上其他综合措施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精准识别出的1897户贫困户、3490口贫困人口一举一年脱贫。
这些项目乐坏了农民。黄金瓜套种大葵花成为增收新亮点。三义井村村民姜悦亚手捧着一个六七斤重的黄金瓜笑着说,今年在自家承包的200亩沙地里搞了膜下滴灌黄金瓜套种大葵花示范试验喜获丰收,现在结出的黄金瓜平均都4斤多,大的有六、七斤,黄金瓜亩产5000斤,每亩纯收入1800元;葵花亩产140斤,每亩纯收入500元。两项合计亩纯收入2300元。200亩纯收入46万元。
籽用西葫芦成为“金葫芦”。长胜镇与巴盟五原县发展订单籽用西葫芦1150亩,订单每斤以7元进行回收。科技人员对孟克敖村450亩西葫芦进行实地测产,经过精耕细作,科学管护,450亩籽用西葫芦进入成熟期,每亩籽用西葫芦产籽130斤,亩纯收入在910元左右,450亩籽用西葫芦可为种植户创收41万元。
冷棚西红柿走进大都市。长胜村流转土地1394亩,由绿禾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发展冷棚西红柿栽植。从事经营的农户347户,其中贫困户18户、52口人、108亩地;镇政府投资60万元用于打井配套配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冷棚蔬菜基地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催生了专业市场。8月18日,长胜蔬菜批发市场宏张开市,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保鲜库2000平方米,封闭式摊位2000平方米,市场自运行以来,交易各种蔬菜150万公斤,交易额超过1500万元,与山东、河北、北京等近10家客商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成为敖汉旗北部重要的绿色有机蔬菜产品基地。
采写此文时正值金秋季节,在长胜镇订单经济作物基地走上一遭,姹紫嫣红,果香四溢:孟克敖村为主的3.895万亩油葵,榆树林子村的2210亩马铃薯,六顷地村的4500亩甜菜,齐家窝铺村的200亩烤烟、红干椒、药材等经济作物纷纷跃入眼帘,还有规模种植的9万亩杂粮杂豆在炫耀着效益,更有那4万亩有机荞麦让农民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