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强化举措推进山旱牧区节水

2012-06-29

  中国水利网站讯(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赵永丽)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山旱牧区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制约,生存面临挑战。破解“水难题”,已成为山旱牧区保障、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2011年以来,该旗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举全旗之力,在山旱牧区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运动。截止5月底,全旗共完成农业高效节水灌溉7.38万亩,其中膜下滴灌7.08万亩,时针式喷灌0.3万亩,经过与传统灌溉方式对比,膜下滴灌突显“双节、五省、双增”即节水、节电、省时、省工、省肥、省药、省地、增产、增收”的优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乌拉特前旗地处河套灌区最下游,按自然特征分为山旱区、山牧区和黄灌区,其中山旱区、山牧区总面积占到全旗的三分之二,涉及5个苏木镇,50个村(嘎查),人口105895人,井灌面积87万亩。该旗分析形势,充分认识推进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实施以节水效益更好的机电井膜下滴灌配套工程,是基于对山旱牧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旗山旱牧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已被权威部门亮起了“红灯”。旗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严格执行“不新打一眼井,不新开一亩荒”的政策,并在山旱牧区实施了机电井低压管道配套工程,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连年干旱和过度开采,山旱牧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恶化,据2010年观测井水位显示,乌梁素海东部区域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2米左右,个别地区下降4.45米。山旱牧区面临极大威胁:首先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极易形成漏斗,山旱牧区将变成不毛之地,现住居民将沦为生态难民;其次是苏独仑水源地取水层5米以下即不适宜人畜饮用,一旦突破现有水位,该水源地只能报废,5万多人饮用水将无法解决;第三是乌拉山镇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位为1019.7米,2010年冬季乌梁素海结冰水位为1019.15米,若水源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乌梁素海劣质水将倒渗入水源地,届时,乌拉山镇10多万人饮水问题将面临极大困难。因此,在山旱牧区实施节水效益更高的滴灌配套工程,全力推动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既是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长远之计。

  二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该旗已在山旱牧区实施节水灌溉,先后经历了衬砌、U型渠、低压管道配套几个阶段。其中,低压管道配套从2007年开始,至2009年共投资4285万元,配套机电井1331眼,安装低压管道1185公里,配套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根据测算,实施低压管道配套后,每亩耕地年节水100方左右,平均增收150元。尽管这些节水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节水幅度远远赶不上用水量增加的幅度,推广节水效益更好的滴灌等措施,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是广大群众的期盼。一方面,随着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实施,农田配套程度大为改观,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广大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特别是发展节水灌溉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近几年山旱牧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群众发展节水灌溉的愿望非常强烈。

  四是抢抓机遇的选择。中央、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相继出台了加快水利发展的文件,这对于立地条件差、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多的乌拉特前旗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力推进节水灌溉,上符合国家政策,下符合群众意愿,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基于此,该旗强化组织,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节水灌溉工程有效推进。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为确保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取得实效,该旗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旗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9个苏木镇、各涉农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审批、落实、协调、督查等工作,在全旗建立起了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组织体系。

  二是精心编制规划。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2012年初开始,水务部门抽调技术力量,结合水利普查,深入实地,将山旱牧区每一眼农业灌溉机电井打井时间、深度、出水量、控制面积、低压管道配套长度及所用材料进行调查,全部建档立卡,录入微机管理,并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编制了山旱牧区机电井滴灌配套计划,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旗确定的目标任务是,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山旱牧区农灌机电井滴灌配套任务,有效遏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势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

  三是巩固节水效果。坚持“不新打一眼井,不新开一亩荒”的政策,在配套滴灌后,决不允许再新开、拓展水浇地。坚持节水与闭井同步。在项目实施前,由水务局同村嘎查签订大田膜下滴灌工程建设协议,明确以下要求:项目区确定后必须按设计要求调整种植结构,以满足滴灌工程运行的技术要求,起到集中连片种植示范作用;项目区水源工程运行必须服从工程建设要求和设计;项目区内按节水要求封停的机电井,作为备用水源井,产权不变,变压器暂由供电局代为保管,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启动、运行被封停的机电井;项目区灌溉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由村嘎查成立用水协会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国家投资项目区内的机电井,如机泵损坏,需要启动暂时封停的备用机电井时,经水务局同意后,由水务局负责安装从备用机电井到事故机电井的地埋管道部分,使备用水源井与滴灌系统相连,保证农作物正常灌溉。

  四是明确工作职责。将节水工程建设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按照旗级指导、镇级领导、苏木镇组织、村组操作、部门服务的工作机制,确定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制定奖惩措施。同时,对节水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确定了具体责任人,严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技术人员具体抓,建立了旗领导包苏木镇,镇干部包村,村包井、包项目的管理制度,让每个人肩上有担子、有压力,主动谋事,踏实干事,形成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

  该旗注重典型引领,逐步推广节水灌溉建设。2010年,该旗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实施了1000亩,在大佘太镇南昌村实施了200亩膜下滴灌节水工程,通过和普通灌溉比对,膜下滴灌突出表现为“四省、两增加”,即“省工、省电、省肥、省水,增加耕地、增加产量”。体现在综合效益方面,葵花亩均纯收入增加651元,葫芦亩均纯收入增加621元,玉米亩均纯收入增加395元,番茄亩均纯收入增加1096元。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对滴灌配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落实到了自觉行动中。尽管如此,该旗在大面积推广山旱牧区机电井滴灌配套时,仍坚持“谁的积极性高扶持谁,不下硬任务,不搞一刀切”的基本原则,做一片成一片,力求效益。而且,在山旱牧区5个苏木镇选择立地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组织能力强的地方,打造精品工程,树立样板。其中,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公忽洞嘎查配套5000亩,在大佘太镇瓦窑滩村配套10000亩,在明安镇台梁村配套10000亩,继续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也为群众在实施滴灌配套中,解决土地流转、连片种植、材料选购、组织安装等问题提供参照模式。在今年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春季组织实施滴灌配套时间非常紧,有效施工期仅一个月左右,因为滴灌配套必须在土地消融后才能埋设地下管道部分,而且整体工程必须在春播前全部完工,否则,就会耽误农时。鉴于此,该旗计划今后在实施滴灌配套的地方,秋收结束后,即组织完成地下管道埋设工程,来年开春时完成地上部分,以缓解工程压力,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

  在资金方面,该旗整合资金,大力扶持节水灌溉建设。发展节水灌溉,一次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按每亩地投资600元计算,配套50000亩需资金3000万元。该旗山旱牧区农户收入持续低迷,加上春播时购买生产资料,资金缺口非常大。为此,旗委、政府广辟渠道,切实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形成了财政补贴引导、协调信用贷款、群众自筹解决等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滴灌配套工程稳步推进。

  一是财政补贴引导。对于集中连片配套滴灌2000亩以上5000亩以下,机电井关闭三分之一的项目区,每亩补贴200元;集中连片配套滴灌5000亩以上,机电井关闭三分之一的项目区,每亩补贴300元。

  二是协调信用贷款。在农村信用社已经发放生产生活贷款的基础上,多次协调联系,争取农村信用社特事特办,对山旱牧区机电井滴灌配套工程追加贷款1040万元,解决了发展滴灌的燃眉之急。

  三是群众自筹解决。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降低工程成本,缓解资金压力。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解决了滴灌配套的资金问题,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该旗还通过广泛动员群众,形成全民参与节水灌溉建设。为充分发挥广大群众既是发展节水灌溉的投资者、管理者又是受益者的主体作用,旗委、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动员工作。一是通过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实地参观等形式大力宣传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二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为滴灌配套工程营造良好的氛围。三是滴灌配套工程的效益开始显现,成为后山地区群众关注的热点。从运行效果看,滴灌工程除了省水、省电、省工、省肥外,庄稼的长势对比也非常明显。一方面,土地质量相同的地块,同一农作物是否配套滴灌长势悬殊;另一方面,土地质量差、配套滴灌后,农作物长势异常旺盛。群众普遍认为,每亩耕地当年增加的收益就可将配套滴灌投资收回。特别是配套滴灌后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也提高了流转效益。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公忽洞嘎查,原来每亩地承包价仅为200元,今年配套滴灌后,5000亩土地对外承包价每亩达650元,涉及110户333人,农户每亩地纯收入650元。此外,一些大公司又以每亩地450元的价格,将这些地再次返包给农民种植,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00元,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状况。如果说刚开始实施时部分群众对滴灌配套还心存疑虑,那么,良好的效益让后山地区所有群众都绝对信服,已成为人们闲暇时议论的热门话题,大家纷纷表示,今年秋天即使政府不补贴,自己投资也要实施。群众的热情如此高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剩余80万亩的滴灌配套任务。届时,即使每亩耕地增加收入500元,山旱牧区87万亩耕地年增加收入4.35亿元,人均增加收入4108元,每亩耕地年节水100方,全旗山旱牧区可节水近1亿方,地下水位实现采补平衡外,可逐渐回升。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6月29日

李建国 赵永丽


  相关新闻:
《内蒙古河湖大典》正式出版发行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年内供水
内蒙古再部署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鄂尔多斯市二期水权转换2011年实施项目开工建设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膜下滴灌工程喜煞农民
阿拉善盟巴彦浩特及沿线苏木镇饮水安全工程可研报告及水资源论证报告基本通过内蒙古水利厅审查
内蒙古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暨创先争优表彰会议召开
三盛公二期水电站累计发售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