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讯(记者 李建国 赵永丽)在美丽富饶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部,横亘着乌拉山、查石太山和白音察汗山,三大山脉之间形成了佘太川、明安川及乌拉山山前平原,人们称为“山旱区”,十年九旱是山旱区的真实写照。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希望之源。水,浇灌着山旱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并由此迸发出无穷的热情。于是,打井、发展水浇地就成为一种必然。多年来,山旱区农用机电井达到了3483眼,井灌面积87万亩。大规模的开采导致山旱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极易形成漏斗,山旱牧区将变成不毛之地,农民饮水问题也将面临极大困难。面对这一形势,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在认识上统一了思路。节水是山旱牧区的重要途径,是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在山旱牧区实施节水效益高的滴灌配套工程成了当务之急,对改善区域水资源现状和保障城镇十几万居民的饮水尤为重要。
政府支持+高效节水=农民增收
2010年,乌拉特前旗在阿力奔苏木和大佘太镇实施了膜下滴灌配套示范工程,均取得成功,效益十分显著。大佘太农民乔元厚说:“我们上了这个滴灌省了好多事,省了平地、省了加堰子、省了浇地、省了施肥、省了锄地,施肥时把肥加入施肥罐就行了,不用一袋一袋背上撒。”种植大户杨福喜说:“上了滴灌后,一亩地纯收入一千块钱,是以前大水漫灌效益的三四倍以上。”
旗委、政府敏锐地抓住滴灌这一新技术,进行了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2011年,新一届旗委政府对山旱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目标进行了重新审视,确定了“经济发展、节水先行”的战略,全力推进机电井膜下滴灌配套工程,用最新的现代水利科技,掀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推动山旱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领导,组织到位。旗委、政府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旗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9个苏木镇、各涉农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审批、落实、协调、督查等工作,在全旗建立起了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组织体系。
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对于集中连片配套滴灌2000亩以上5000亩以下,机电井关闭三分之一的项目区,每亩补贴200元;集中连片配套滴灌5000亩以上,机电井关闭三分之一的项目区,每亩补贴300元。
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水务部门抽调技术力量,将山旱牧区每眼农灌机电井打井时间、深度、出水量、控制面积、低压管道配套长度及所用材料进行了详细调查,全部建档立卡,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编制了山旱牧区机电井滴灌配套规划。2011年实施5万亩机电井滴灌配套面积,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山旱牧区农灌机电井滴灌配套任务,有效遏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势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
典型带动,示范引路。2011年,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公忽洞嘎查配套5000亩,在大佘太镇瓦窑滩村配套10000亩,在明安镇台梁村配套10000亩,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也为群众在实施滴灌配套中,解决土地流转、连片种植、材料选购、组织安装等问题提供参照模式。
广泛动员,营造氛围。通过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实地参观等形式,进一步提高群众积极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为滴灌配套工程营造良好的氛围。
完善机制,巩固效果。严格执行“不新打一眼井,不新开一亩荒”的政策,配套滴灌后,决不允许再新开、拓展水浇地。坚持节水与闭井同步。
技术指导,跟踪服务。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技术骨干,为滴灌配套的安装、运行、维修提供技术支撑。
认识+发展=节水=效益
全方位的引导和服务机制,使山旱区膜下滴灌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全旗完成滴灌面积7.38万亩,超计划2.38万亩。综合测算和试验表明,膜下滴灌与大水漫灌相比:亩增产15%以上,节水50%,省电20%,化肥利用率提高20%,土地利用率提高15%,节省劳力开支50%。有膜下滴灌技术作支撑,乌拉特前旗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步伐也相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今年实施的7.38万亩膜下滴灌耕作面积中,有6万亩实施了集中连片种植,有2万多亩实施流转经营,土地流转费用由原来的每亩最低200元提高到400多元,最高的达650元。
如果说刚开始实施时,部分群众对滴灌配套还心存疑虑,那么,良好的效益让后山地区所有群众都绝对信服,已成为人们闲暇时议论的热门话题,大家纷纷表示,秋收后即使政府不补贴,自己投资也要实施。群众的热情如此高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剩余近80万亩的滴灌配套任务。届时,即使每亩耕地增加收入500元,山旱牧区87万亩机井灌溉面积年增加收入4.35亿元,人均增加收入4108元,每亩耕地年节水100方,全旗山旱牧区可节水近1亿方,地下水位实现采补平衡外,可逐渐回升。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