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台村村民刘铁柱在接水 本站记者 段玲玲/摄

头台村一周前新打的机井供应了全村一半人的饮水 本站记者 段玲玲/摄

送水车给大二台村送水 本站记者 段玲玲/摄

打井队给大二台村打好的饮用水源井安装管道 本站记者 段玲玲/摄

临时水源 本站记者 段玲玲/摄
□本站记者 段玲玲 通讯员 阎旺
8月15日中午,烈日当头,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头台镇大二台村龙湾屯,几名打井队成员正给一眼打好的机井安装机泵和管道设施。就在这时,旁边小路上驶来一辆装有2个大水罐的送水车。司机说,这是给龙湾屯的村民送水去。“送了一个多月了,每天2次,村民喝水都靠我送。等这井完工了,俺们吃水就更方便、更有保障了。”
在距离龙湾屯10分钟车程的头台镇头台村,司机王左良将送水车开到了村民刘铁柱家门口。“自来水早就不来水了,都靠接水维持。”刘铁柱迅速拿来4个水桶一字摆开,拿起大水罐上的放水带往桶里放水。另一边,王左良牵着另一条放水带往刘铁柱家的储水罐里注水。
王左良告诉记者,每天一共有4辆车往头台村送水,包括他这辆在内的3辆车由乡政府组织,剩下一辆是县水利局出动抗旱服务队的大型罐车。“那个车大,一次可送10吨水哩。”据悉,这样的送水行动已持续20多天。
一周前,在头台村西北部,县乡村自筹资金打了1眼200多米的深井。头台村1500多人,这眼机井基本能满足全村一半人的生活用水需求。村民项忠臣家自来水管流出的水,就来自这口井。“前段时间井没打好,我们吃水一直靠送,现在好了,自来水又可以用了。”
在这场来势汹汹的夏伏旱中,头台镇所在的义县属于重灾区,尤以头台村为重:全村耕地面积3050亩,近1个月没有降雨,其中2000亩绝收,1000亩减产70%;村里所有饮用水水源井全部干涸。目前,乡政府和县水利局派出拉水车,向村民送水。同时积极寻找水源打井,抓紧给已打好的井安装配套设施。
“抗旱压倒一切,对于头台镇这样的情况,我们全力保饮水,不留一户,不漏一人。”义县水利局副局长刘宏福说。
7月至8月上旬,义县平均降水比常年同期少115.4毫米,仅为41.6毫米,是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降水量第二少。截至8月14日,旱情造成义县17个乡镇全部受灾,作物受旱面积达96.3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6.5%。头台镇、九道岭镇、白庙子乡、前杨镇等村屯3392口人面临饮水困难。
本着“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义县把解决饮水困难放在首位,采取应急打井、出动抗旱送水车等措施,全力保障饮用水供应。
在农业生产方面,义县重点抢浇经济田和有价值的大田作物,力争人均一亩“保命田”。8月15日下午,七里河镇大定堡村南头一片玉米地旁,村民们正在搬石头,垒井沿,为早点打好这口约8米深的大口径应急灌溉井而出力流汗。
“在河道旁挖一大坑,利用水泵抽取坑内渗水,也可形成一处临时水源。目前全县这样的临时水源有1400多处。”刘洪福说。
截至8月14日,义县共新建各类水源1719处,维修旧水源1495处,投入各类抗旱水泵5852台套,输水管约78.96万米,投入抗旱资金865万元。
旱情严峻,但没有一人因旱吃不上水,没有一村发生恐慌,义县上下协同配合,全力保障饮水安全。下一步,按照“种植损失养殖补、主业损失副业补”的思路,义县将积极引导旱区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扩宽增收渠道,尽最大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4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