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刘茂林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
“十三五”期间,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快速实施“补三短、清四乱、治四水”水利战略,推动水利改革发展成果落地生根,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让群众生活更有保障、更加幸福。
筑堤固坝,水灾防御更有底气
富水河,青原人民的母亲河,流经东固、富田、新圩、值夏、文陂五个乡镇,境内全长100多公里,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群众10多万人。曾经,频繁的洪涝灾害,让富水河一度成为群众的心腹之患,“一场洪水卷走农民全年的收入”。
2016年起,青原区分期投资14696万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系连通等三大工程建设,对富水河进行重塑河道弯曲走势,重修河流生态环境,建立和完善水清岸绿、滨水宜居的安全生态水系循环系统。
“富水河治与不治两重天,在治理前,白云山水库下泄一旦超400个流量,沿线五个乡镇全部受灾;而如今,即使下泄500个流量,或者再大点,也没有一个乡镇受灾。”吉安市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祖权如是说。
大投入大建设,青原区堤防、水库“强筋壮骨”“康复上岗”,嬗为“安全河”“聚宝盆”。“十三五”期间,青原区统筹整合资金5亿多元,除险加固水库47座,新增调蓄能力1580万方;综合治理富水河、孤江等中小河流及山洪沟30多条,疏浚河道140多公里,修建堤防50公里,其中路堤结合15公里,城区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乡镇防洪能力达到十年一遇,构筑成一道道牢靠的防洪“封闭圈”,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建高产田,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金秋十月,走进青原乡间,到处弥漫着一股醉人的稻香,今年粮食生产丰收在望。据悉,青原区自2001年成立以来,全区粮食产量连年增长,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44万吨,是建区时的1.79倍。
青原区是个农业大区,耕地面积21.4万亩,由于“沙滩流水不到头”,大部分农田靠天吃饭,全区旱涝保收覆盖率不足40%。“十三五”期间,青原区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重要机遇,快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投资1.43亿元,整治山塘113座,改造渠道1680公里,铺设供水管网200多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14.99万亩,“望天丘”变成高产田。
农田水利全面升级,农业转型发展提速。青原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邓专家表示,目前全区流转土地6.64万亩,拥有注册家庭农场2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0家,各类种植大户328户,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有4.3万户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实现增收,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43元。
安全供水,农村生活更有品质
“截至2020年9月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喝上安全水,提前实现小康路上贫困群众一个不少的目标。”在农村安全饮水建设上,青原区交出了精彩答卷。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以民为重理念的彰显。“十三五”期间,青原区投资6070万元,建成8处千吨万人、174处百吨千人集中供水工程,让12.14万农村居民喝好水。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供水死角,投资3040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改造、并网、延伸自来水管网100多公里,打通供水“最后一米”,让1.1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喝上安全水,全区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84%。
“真没想到,我们居在深山的群众也能喝上自来水!”天玉岭上村贫困群众袁世勇坦言,“有了自来水,我们可以开办农家乐、乡村生态游,今后奔小康更有保障啦!”
治水美景,人居环境更加舒适
高空攀岩、军旅体验、丛林探险、“网红秋千”……今年国庆黄金周,东固畲族乡敖上村成网红打卡地,游人如织。东固畲族乡组宣委员肖震宁介绍,敖上村是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2019年实现旅游收入1200多万元。
敖上村曾是第二、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拥有毛泽东旧居、红一方面军无线电培训班旧址等革命旧居旧址10余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被评为“十三五”贫困村。2017年,敖上村启动水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充分融合山水文化、红色记忆,建成红色文化园、畲族风情秀、军旅体验、水上乐园、空中项目体验、主题酒店等六大特色旅游项目,打造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
从“贫困村”到“网红打卡地”,敖上村的华丽“蜕变”,正是青原区近年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十三五”期间,青原区按照“全景青原、全域旅游”定位,投资2.85亿元,建成富田陂下、新圩璋塘、渼陂古村、白云山村等220个水生态文明示范点,青原禅溪、螺滩水库晋升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展现出一幅“六山醉美城乡、三江秀映百里,库塘天水一色、人水和谐永续”的美丽生态画卷。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尤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原区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让江河更加安澜、山川更加秀美、人民更加安康,为实现青原全域美丽、全面富裕、全民幸福奋斗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