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刘茂林
水是万物之源,水兴则百业旺。近年来,江西吉安市青原区以河长制为抓手,治水污、通水系、造景观,做大水文章,搞活水经济,促使“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一滴水”鼓起群众“钱袋子”。
水污染变为水生态
青原区河流纵横交错,水库星罗棋布,水资源充沛,水污染严重。2016年,青原区全面实施河长制,落实区、镇、村三级河长152人,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大对江河湖库、禽畜养殖、垃圾污水等综合治理,水污染变为水生态,呈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全面治理水库水质污染,“臭水库”成为“风景库”。针对化肥、粪便养殖等问题,青原区推行“一库三长”制,对每座水库落实一名区领导、一名镇领导、一名村干部担任库长,强制水库退养,实行人放天养,54座水库水质均达III类水以上,重现天水一色的自然风貌。如今,经治理的稠塘水库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青原禅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天游人如织。
全面治理禽畜养殖业,“臭粪便”变为“香饽饽”。总投资4.5亿元、占地1700亩的富田禧鼎生态循环养殖小区正式投产,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曾经,富田镇拥有生猪存栏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十几家,粪便直排,水质恶化,臭气熏天。近年来,富田镇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有序关停、转型、优化养殖场,涉及面积3万多平方米。经历凤凰涅槃的阵痛,青原区规模禽畜养殖场实现粪便资源化利用,“臭粪便”变成“香饽饽”,极大促进了有机农业发展。
全面治理农村环境,“垃圾村”嬗为“生态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曾是青原农村的标签。近年来,青原区全面推行“生态疗法”,综合治理富水河、赣江、孤江等主要河流及支流,白云山、螺滩等490多座山塘水库,1147个自然村的水塘沟渠,清理垃圾1500余吨,渼陂古村、白云山村等220个“生态村”脱颖而出,青原禅溪、螺滩水库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水优势化为水经济
三条风光带,54座风景库,220个生态村,遍布青原大地。如何将水优势转化为水经济,鼓起群众“钱袋子”?青原区按照“全景青原、全域旅游”定位,治水育景、治水美村,“一处美”变“处处美”,“旅游+”快速推动乡村旅游兴起。
“一处美”变“处处美”。青原区投资2.85亿元,实施富水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生态治理“五个三”工程建设,对富水河两岸纵深两公里范围内的村庄、景点、田园、山地等进行绿化、彩化、美化、亮化,串珠成链,打造渼陂古村旅游集聚区、富田旅游片区、沿河生态文明景区,一条具有“山水吉安”“红色故里”“正气家园”的宜居宜业宜游百里生态示范带跃然纸上。
“旅游+”让群众吃上“生态饭”。实施“旅游+脱贫”,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水生态旅游资源和品牌效益,巧打旅游扶贫牌,引导贫困群众800余人从事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等经营活动,户均增收5000元。实施“旅游+研学”,去年,青龙洲“翠鸣谷”加强与区内外中小学校对接,接待研学学生8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万元。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青原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0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0.5%,实现旅游总收入99.36亿元,同比增长19.3%,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43元,同比增长9.9%。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