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刘茂林
日前,好消息传来,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验收,标志着青原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近年来,青原区坚持先行先试,找准切入点,推出组合拳,提高节水率,拓展覆盖面,节水之“花”遍地开,推动资源型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试点”到“示范”,节水建设蓬勃发展
记者来到富滩现代农业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20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垄埂上滴灌带小孔水滴浸渗到秧苗根茎,彰显出勃勃生机。张家渡村支书王克文介绍,“以前漫灌要七八个人工大半天才能浇完的地,现在电闸一合、电钮一按,滴灌直接把水滴到蔬菜的根茎上,20分钟全部浇完了,而且还省水,一年能省下10万多方水,比以前节约了用水量三分之一以上。”
近年来,青原区以农业节水为突破口,统筹整合资金3.25亿元,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农田建设为重点,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4.99万亩,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灌溉”的转变,全区农业节水年均达5160万方。
与此同时,青原区还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拓展到工业、社区、学校、生态等领域,实现从“试点”到“示范”的转变。截至2019年底,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6.6方,万元GDP用水量为126方,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1.2%,城镇居民日均生活用水量降至159升。
从“墙上”到“地上”,节水制度刚性有力
《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加价水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节水器具市场准入管理办法》《节约用水奖惩办法》……青原区节水制度建设日臻完善。为使制度从“墙上”落到“地上”,青原区推出组合拳,健全压实责任、奖励补助、监督考核等保障机制,贯穿到节水型社会建设各个环节。
全面压实节水建设责任,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全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指标进行督查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促进各级责任人护水尽责、节水有效。
严格实行规划水资源论证,将用水指标作为招商引资“门槛”,向不合格企业“叫停”,向不达标企业“叫板”。2019年,青原区责令企业停建2家、停产35家、限期治理2家、关停取缔6家,拒绝12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入驻,目前全区社会用水总量控制在2.11亿方以内。
认真落实节水奖励政策,从2017年开始每年落实资金1000万元,将农业灌区渠系节水改造及计量设施安装项目,节水型企业、工业园区、单位、居民小区等节水型载体建设项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雨水、中水、再生水、矿井(坑)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项目,水平衡测试及其他节水技术改造、节水示范项目等六大类节水项目纳入财政补助或奖励范围,鼓励企业和个人引进或改进节水设施设备,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从“被动”到“主动”,节水氛围日渐浓厚
“这里从不缺水,不需要节水!”“自古以来,农民用水不花钱!”“怕是变着花样,增加老百姓负担。”……试点之初,各种声音传来。明盛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喻金仁就是其中反对者之一。
2015年,在节水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明盛实业有限公司实施节水改造,建成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废水回用率达85%以上,生产水循环利用率达70%以上,年均节水400多万方,增效200万元。这一喜人变化,让喻金仁尝到甜头,用水观念发生根本改变,从节水建设“反对者”变为节水建设“宣传者”“推动者”。
类似喻金仁的转变,在青原区不只一例。目前,青原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氛围浓厚,机关事业单位节水覆盖率达100%,中心城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60%以上,农业节水面积达7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均落实了节水措施。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