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刘茂林
近年来,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在不断完善防汛工程措施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智慧防汛”建设,通“天眼”、织“地网”,开发并建成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网、水位自动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等,提前预警,提前准备,提前防范,让广大群众跑在洪水的前面,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通“天眼”,疏通信息“最后一米”
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操作员的引导下,快速向目的地飞去,搜索洪水中被困群众,了解掌握一线水情灾情。根据无人机反馈信息,区防汛指挥部迅速研判,作出决策和部署,快速安全转移灾区群众,为抢险救援工作赢得了主动权。这是青原区2018年6月份发生在防汛抗洪现场的一个镜头。
高新技术应用在青原区防汛领域,无人机只是一个个例。近年来,针对防汛信息“最后一米”的突出问题,青原区加快“智慧防汛”建设,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利用移动网络、无人机等有效措施,建成水位自动监测站139个,落实自动雨量监测站160多个,开发建设移动短信发送系统、水雨情监测系统、水位报警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等,将“天眼”监测触角延伸至各个死角,全面打通防汛信息“孤岛”。
东固畬族乡傲上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山高沟深,交通不便,山洪频发。傲上村支书黄新海介绍,2017年,傲上村建成山洪水位报警系统,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山洪,通过无线广播发布预警,实现上游监测、下游预警,每次山洪未到、群众早已转移。
织“地网”,织造群众“生命护符”
坝址区、下游坝区、坝顶、上游坝坡、近坝水面、近坝岸坡、放水设施、溢洪道、管理设施……按此顺序,花岩水库管理员孙礼楠开展防汛检查,边记录边拍照,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做到一个环节不缺少、一个细节不放过。
责任下沉守一线,齐心协力战洪魔。每年汛期,青原区按照“一个不漏、全面覆盖”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实行区级领导挂乡镇、科级干部包村组、党员干部包户头的帮扶联系机制,落实区、镇、村三级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管理责任人5000多人,覆盖全区所有山区、库区、景区、园区、社区、低洼内涝区,全天候守护群众生命安全。
同时,青原区大力搭建联防平台,引导社会力量抢险救援。创建“十户联防”平台,将10-20个乡邻组成一个联防群,群员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拨打“995”报警,附近群众快速来救援,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组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发挥蓝天救援队的作用,打好防汛抢险救援攻坚战,确保不垮坝、不决堤、不死人。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