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邱云 通讯员 彭彩玲
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记者跟随蜀水河长,来到江西省泰和县苏溪镇滩尾村。一路观山看水,岸树汀花,沙上并禽,水中游鱼,茂樟修竹;沧桑的古屋与别致的民宿,河旁的送别亭和绾系的渡船,江边的茅草亭和金黄的油菜花……在这个静谧的山村显得浑然一体,每一个元素都在诉说着这里的久远往事,让这里成为城里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这是泰和县推行河长制,获得生态红利的真实写照。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停在会上、留在文里,也不能只管当代,不为后代。近年来,该县转变工作思路,变“河长制”为“河长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担起职责,不负使命,守住一方蓝天,养得一江碧水。
水体保护追求“水生态”
2017年,投资10387.3万元改造的泰和城区污水管网投入使用,城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高到75%以上。赣江边红火的夜宵摊点也全部拆除。
2017年冬天,该县抓住农闲和河流枯水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清河行动”。仅在赣江支流珠陵江上,沙村镇200多位村民和50多位镇村党员干部就清理河道垃圾30余吨。
好水得好养,水质保护靠减污治污,水生态修复在“增殖放流”上下功夫。
2017年6月,该县在赣江泰和段南门河港码头开展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共投放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506万尾。9月,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220万尾鱼苗游入赣江。这是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第4次放流鱼苗。增殖放流对赣江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水域生态、水生生物环境起到修复和保护作用。
2018年伊始,该县对辖区内66.5公里赣江水域集中开展渔业生态执法行动,共检查渔船40余艘,发现并依法处理非法捕鱼船只4艘。
污染治理探索“资源化”
2017年,经上级部门评审,根据专家组意见,《泰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划定方案》形成。当年,全县推进规范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攻坚行动,关停了512家生猪养殖场,禁养区养殖场全部关停退养,限养区开展限量环保养殖,可养区要求完成排污设施改造,实现达标排放。农业污染从源头上“堵”,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疏”。该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畜禽养殖以生猪为主,全县可养区生猪总存栏量为50390头,能繁母猪存栏量为19570头。生猪养殖清粪方式以水冲粪为主,每天总水冲粪量近500吨。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20万亩,平均亩产秸秆430公斤,年产秸秆52.4万吨。根据《江西泰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方案》以区域内猪粪污和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中温CSTR厌氧发酵工艺路线,通过“热电肥”联产模式,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生产的沼气经生物脱硫等净化处理后用于发电,发电机余热可为厌氧系统增温保温供热,厌氧发酵残余物可用作有机肥。
产业发展看齐“可持续”
电子信息产业被称为“朝阳工业”,泰和县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聚焦发力,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从一家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到60余家,先后形成了以合力泰为代表的触控显示产业集群,以易路泰、联创宏声为代表的电音产业集群,以渴望手机为代表的手机终端产品产业集群。2016年,该县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就已经突破100亿元,入选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全省触控显示产业集群地。
产业发展践行“绿水青山”理念,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要统一。旅游产业被称为“无烟经济”,该县全力推进“全景泰和、全域旅游”,科学规划、精心编制的《泰和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年,该县53个重点项目中旅游项目就有10个,总投资58亿元。2018年春节到现在,每逢周末,该县“省3A级”乡村旅游点“牧歌滩尾”游人如织。蜀口洲生态岛项目被列入2018年江西省大中型建设项目,成为吉安市首个PPP落地项目。投资5亿元的旅游度假区工地已是热火朝天。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