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刘茂林
近年来,江西吉安市青原区以山为脉,以水为魂,大力推动植绿护水、治污护水、节水护水活动,深入开展水库水质巩固提升攻坚战、禁养区生猪养殖场歼灭战、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全面治理水环境,一个个水生态文明镇村脱颖而出,富田镇、新圩镇、渼陂古村等被授予“全省水生态文明镇村建设示范点”,螺滩水库、青原禅溪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植绿护水
俯瞰青原,一片绿海。但这片绿海,却被一块块“癞痢头”玷污了美景。青原区水务局副局长曾伏林介绍,青原区矿产资源较丰富,采矿企业也不少,规模采矿企业达24家,加上自然灾害的损害,全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针对乱采滥挖、非法加工、毁坏林地等乱象,青原区建立采矿企业联审联批制度,并将水务、环保的审批列为前置条件,由区水务、环保、国土、林业、交通、市管、安监等7家单位和项目建设所在地政府联合对煤矸石开采、粉煤灰加工、采石、砖瓦窑等采矿企业进行审批,彻底杜绝设施不完善、排放不达标、破坏生态环境的采矿企业入驻。同时,开展采矿企业专项整治活动,通过联合执法,取缔无证采矿企业9家,拆除砖瓦厂7家,补报水土保持方案20份,补报率、整改率均为100%。
在全面护绿的基础上,青原区进行广泛植绿。落实林地用途“一张图”管制,划定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14.19万亩、天然林3.9万亩,2017年完成造林面积6619亩,森林抚育2.9万亩,打造了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色彩的生态景观屏障,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4.4%。加快构建梯度生态格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全面建成郊野公园,对青原大道、赣江大道等城市道路进行绿化提升,形成“精品公园+生态绿廊+郊野公园”三级生态梯度,2017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67平方米。
治污护水
水资源丰沛是优势,也是劣势。青原区旅发委主任龙艳华坦言,前些年,有客商想来这里发展民宿等旅游项目,但见遍地的畜禽养殖场、发臭的水体,本要签约的项目也中止了,很多发展机会因此丧失。
围绕“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大地清洁”主题,青原区全面打响生态环境整治攻坚战,集中整治一批群众关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农村生活污水“生态疗法”为突破口,建成覆盖1200个自然村的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率达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最大限度减少了垃圾污水入河入库入塘。按照“区镇联动、联合执法”的要求,关停禁养区养殖场217家,拆除栏舍13.5万平方米,全区有95%以上水库水质达标,螺滩水库、青原禅溪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青原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明察暗访及巡查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坚决查处并曝光,去年关闭违法企业16家,移交公安处置3起,查封扣押1起。加快打造河长制升级版,下达首批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生态补偿资金773万元,在全市率先开展富水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生态综合治理先行试点,打造了一条具有“山水吉安”“红色故里”“正气家园”的宜居宜业宜游百里生态示范带。
节水护水
走进青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只见一排排粗细不一的黑色皮管从控制中心悄然伸向大棚,布满田间,“按下开关,一袋烟的功夫就可以把地浇透。”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兴业介绍,这种节水灌溉还加上了配方施肥,使用水施肥更精准,每亩的人工成本可降60%以上。
实施精准灌溉、水肥一体化,正是青原区近年来开展以工业、农业、社区、学校、生态为主要内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全省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之一,青原区充分利用微信、电视、报刊等媒介,层层开展节水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市场、进村组、进家庭“八进”活动,形成全民参与、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氛围。将水资源论证作为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对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一律不得批准兴建,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建设。严格实行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凡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高耗水的节水产品不得进入市场,一经发现严厉打击,坚决取缔;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必须使用节水器具,否则不予验收,不予供水。
江西明盛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喻金仁表示,通过节水改造,公司生产水循环利用率达到70%以上,每年节约用水达400多万方,增效200多万元。截至去年年底,青原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55方,比试点前下降七成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65%,比试点前增长63%;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61%,比试点前增长20%,居民日均用水量仅159升。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