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刘茂林
2017年11月中旬,富水河畔。江西吉安市青原区欣欣养殖场年生猪出栏量达到1000多头的栏舍,在十几名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墙倒瓦落。
作为现场指挥的企业负责人邹建绪,瞅着眼前残垣断壁的景象,他并不迷茫,青原区已为他在富田北坑生猪生态养殖小区重建了一个养殖场,还建设了环保设施。
近年来,青原区坚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严格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三区”,通过层层动员、强制拆除、项目支持、转型发展等途径,引导养殖场向适养区转移,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畜禽退养,水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今,青原大地处处呈现清爽整洁、碧水蓝天的美丽景致。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青原区虽为吉安市中心城区,却是一个农业大区,其中,畜禽养殖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一度是村村都有养殖场、户户养着牛和猪。据统计,截至2017年初,青原区仅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就达244家。
农村经济发展了,水生态环境也被污染了。青原区水务局局长黄润开介绍,前几年,全区50座水库中有32座水库水质在Ⅲ类以下,甚至个别为劣Ⅴ类水,小山塘水质污染情况更加严重,臭气熏天。
畜禽养殖污染,让新圩镇养殖大村炉下村群众刘文均刻骨铭心。他介绍,以前,村里到处都是猪粪牛屎,污水横流,尤其是在夏季,蚊子、苍蝇乱窜。整个村子充满一股臭味,本村人都不愿意住在村里,外来人呆几分钟就受不了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幸福碎了一地。”刘文均说。
区镇联动强制退养
遍布全区的畜禽养殖场如何处理?强制退养、鼓励转型,在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中,青原全区上下很快达成共识。
2016年,青原区开展水库水质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安排资金300万元,按照每平方米奖励100元的标准,支持拆除水库附近的养殖场,实行人放天养,全区水库水质达标率95%,其中小⑴型以上水库水质全部达标。
“2018年5月底前,全面消灭劣Ⅴ类水。”交账期限逼近,青原区治理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10月,青原区启动禁养区生猪退养暨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攻坚行动,成立由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区农业、水务、环保、卫计、公安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所有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机构,下设生猪安置、现场工作、维护秩序、联合执法、医疗卫生等五个小组,地毯式整治养殖场。截至发稿时,青原区已完成养殖场整治任务93%以上,元旦过后,可以全面完成。
对于退出来的养殖场,青原区一方面按照“统一建设、委托营运、租赁养殖”的模式,建设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实现绿色养殖、生态发展。另一方面,引导小散户转型发展。雷军曾是富田镇北坑村的养殖户,每年生猪出栏量110头左右。退养后,他在养殖小区找到一份新工作,负责养殖技术指导,月工资5000多元,“收入虽比以前少,但没有风险,重要是生态环境好了!”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经过彻底整治的北坑村就像出水芙蓉,迷人可爱。来到北坑村,只见一条小溪从村后的山涧流出,然后经村子流入富水河,一路上水清凌凌的,小鱼儿水中游畅,清晰可见。溪边,不时有人在浣衣、洗菜,顽皮的小孩子们打起了水仗,勾画出一幅美丽乡村人水和谐画卷。
“此景,此画,这才是儿时的记忆!”雷军坦言,养殖场拆除后,村里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全面清理村内外垃圾杂物,干净整洁。后在区里的支持下,对小溪进行清淤疏浚、生态护坡,综合治理小溪水质。
这是青原区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2017年,青原区立足全域景区建设,统筹整合资金2.85亿元,落实项目19个,实施富水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生态综合治理先行试点,取缔无证矿山企业9家,关闭超标企业8家,拆除砖瓦厂7家、非法砂场18家,治理河道50公里,一幅“六山醉美城乡,三江秀映百里;库塘天水一色,人水和谐永续”的生态画卷跃然纸上。
决心之下,一个个畜禽养殖场消失殆尽,取而代之是水生态文明村点,富田镇、渼陂村等成为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镇村示范点,螺滩水库、青原禅溪晋升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如今,村庄都像是公园!”刘文均对现在的环境很满意。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