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9月16日讯 (记者 刘鹏)9月15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总结实践经验,分析水利面临的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动员部署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工作。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鹿心社出席会议并讲话。
苏荣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江西“十一五”时期水利发展取得的成绩,全面分析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工作提高到新的高度,今年初第一次以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7月份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水利工作会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清醒认识水利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部署,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开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苏荣强调, “十二五”时期,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基本建成 “五大水利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努力实现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一要加快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加大对大江大河大湖及重要支流的治理力度,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和峡江等一批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切实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二要加快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着力抓好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强化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三要加快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水利,一手抓水环境保护,一手抓水污染防治,切实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逐步创建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水生态文明。四要加快民生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民生优先原则,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抓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城市供水能力建设,要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提高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五要加快水利管理和科学发展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大力推进依法治水,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水利改革创新能力,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苏荣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水利工作摆上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水利改革发展的实绩,列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拨干部的重要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切实抓住和用好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重大机遇,精心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加快研究制定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要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水务站和村级水管员制度,加快培养引进水利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增强水利队伍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突出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弘扬长期以来水利系统形成的“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实际需要。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水利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
鹿心社在讲话中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指出全省易涝易旱的基本水情仍未改变,防洪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水利工作摆上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细化政策措施,切实加大投入,强化督促检查,推进依法治水,全面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步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鹿心社要求,要通过5到10年努力,基本建成五大水利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在工作中,要坚持民生优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坚持统筹兼顾,促进水利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人水和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政府主导,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的整体合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鹿心社突出强调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一是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努力提高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二是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三是着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河湖水域管理能力、气象水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利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水利的综合效益。四是着力推进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价改革,探索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着力破解水利发展机制体制的深层次制约,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