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记者刘鹏7月31日报道: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赣抚平原灌区,只见一望无垠的金黄稻浪随风起拂,当地干部群众说,今年上半年虽然受特殊天气影响,早稻生产经受了旱、涝双重灾害,但是由于有坚实的水利基础设施保护,早稻丰收已成定局。
形成“双保险”水利保障
南昌市粮食丰产区大多地处鄱湖之滨,内外圩堤总长1128公里,全省18座10万亩以上圩堤就有11座在南昌,洪涝灾害频发成为南昌市的基本市情、水情。为了确保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该市坚持政府主导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水利建设投资得到大幅增加以;在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抓住机遇推进控制能力强、质量水平高、使用时间长的大项目,不仅对11座万亩以上圩堤进行了除险加固,使万亩以上圩堤的防洪标准从5至10年一遇提高到20至50年一遇;而且对23万千瓦机电泵站全部实施了更新改造,形成了有洪防洪,有旱抗旱的“双保险”水利保障。近5年来,南昌市水利投入达35亿元,占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市水利总投资的50%。
改革创新,“水都”巧念“水经”
南昌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水利建设基金,年征集资金从最初的6000万元发展到去年的1亿多元,通过水利基金担保作用,先后融资10亿多元投入水利设施建设。同时,创立了小农水经费,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在公共财政的扶持下用于水利工程的维护,保证各种设备常年处于“战备状态”。该市创建的水利投资公司,开创了江西省水利建设市场化先河,通过项目贷款、土地融资、收益权质押等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就达8亿多元。南昌市还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组建了水务局,实现了全市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由过去“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合力治水”转变。2010年,南昌市水务部门获得“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称号。
“合力治水”,15年“无汛事”“无旱事”
南昌市“合力治水”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水利设施建设的热情,每年冬修水利期间,干部群众在专家指导下,积极投入水渠清淤、设备维修、加固圩堤等工作中。大家都说:“冬修水利投入1元钱,赛过抗洪防旱10元钱的价值。”作为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南昌市已连续15年“无汛事”、“无旱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