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8月1日讯 7月31日,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倾入龙口,江西峡江水利枢纽二期围堰比原计划工期提前10天成功合龙,标志着枢纽主体工程进入高强度、大规模施工阶段,为下一阶段船闸施工和泄水闸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又一场攻坚战将全面拉开序幕。
峡江水利枢纽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两核两控” 的重点工程之一,是江西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个工程由枢纽工程和库区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枢纽工程主要由拦河坝、泄水建筑物、发电引水系统、电站厂房、船闸、灌溉引水闸等建筑物组成,总工期为6年,计划在2013年7月底实现首台机组发电,2015年8月工程完工。坝顶全长864米,坝高28.7米,正常蓄水位46米,总库容11.8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6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工程建成后,南昌市的防洪标准可由现在的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赣江下游赣东大堤防洪标准可由现在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保障江西经济核心区域的防洪安全;在赣江、鄱阳湖遇特枯来水年份时,参与补水;每年可增加11.42亿度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可渠化枢纽上游77公里航道,改善航运条件;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2.95万亩,促进粮食安全。因此,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重大水利工程,也是重大农业基础工程、重大生态工程和重大经济项目建设工程,对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二期围堰项目是主体土建Ⅲ标(船闸和6.5孔泄水闸)的关键性临时建筑工程,原定8月10日之前完成合龙。自7月7日二期围堰开工以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和参建各方齐心协力,克服施工场地狭窄,天气持续高温、水域流量较大等诸多困难,战酷暑抗大汛,攻坚克难,日夜奋战,优化施工方案,采用上下游围堰同时填筑施工,全力推进工程施工,最大日填量达到3.5万立方米,最大日推进速度为113米,共填38万立方米,经过24个日夜的连续奋战,至7月31日围堰已完全具备合龙条件。
7月31日9时56分,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倾入龙口,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二期围堰成功合龙,比原定节点目标提前10天实现了合龙。
峡江水利枢纽自工程开建以来,大坝主体工程进展顺利,左岸船闸上游引航道开挖工程已完工;右岸厂房泄水闸工程圆满完成常年围堰施工建设任务,基坑开挖已完工,正在混凝土浇筑,为下一阶段厂房施工和发电机组安装提供了条件;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启动,开展了峡江县蒋沙村、吉水县住歧村等2个行政村的移民搬迁工作, 445户安置房建设已全面动工;防护区及抬田工程积极推进, 206亩富口抬田工程已完工,槎滩、柘塘防护工程建设已启动,抬田区的良田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抬田与未抬田的早稻耕种比照试验,抬田后的地力保护和恢复效果良好;水轮发电机组设备与金属结构制造进展顺利,9台发电机组设备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水轮机一期混凝土埋件基本完工,1﹟机尾水管已制造完工。截至7月31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243.5万立方米,土石方回填14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2.5万立方米,钢筋制作安装2426吨。
2011年是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关键的一年。根据总体方案,2011年计划完成投资30余亿元。将加快推进枢纽主体主体工程建设,开展机电厂房基坑开挖、中间泄水闸、二期围堰建设和机电和金属结构设备的制造;全面开展库区防护、抬田及护岸工程建设,争取同江、槎滩、柘塘、上下陇洲、金滩、吉水县城、樟山等7个防护区工程全部开工;潭西、金滩、南岸、八都、葛山、醪桥、砖门等10个抬田工程和库区护岸工程开工;扎实做好移民安置有关工作,争取搬迁人口1万多人,完成征地约3万亩。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