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强娟 栗俊杰 竺有豪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地处长三角腹地,坐拥太湖、滆湖两大淡水湖,大小河流绕城而过,罗列分布的小微水体点缀其中。
2020年1月,常州市首个小微水体河长在湟里镇葛庄村上任,武进区打响了小微水体整治“第一枪”。同年10月,全区4229个小微水体实现河长全覆盖并全部纳入管护体系。
经过三年实践,武进区以河长制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小微水体治理新路径,实现“大中小微”水体连片共治,小微水体变成小微景观。
完善体系 拉好“责任网”
小微水体大多位于百姓房前屋后,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但因其量多、点散、流动性差等特点,存在管护责任难落实、人员不充足等问题。
武进区将河湖长制体系向小微水体延伸,全面启动小微水体整治工作,出台小微水体河长制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按照“全面整治一批、提升改造一批、美化升级一批”的思路,设定阶段目标,将小微水体治理管护工作纳入河长制考核体系。
根据指导意见,各地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全面摸排,掌握小微水体数量、分布等情况并登记造册。镇领导、村干部担任相应区域内小微水体镇、村级河长。同时,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整合民间河长、网格员等,壮大管护力量;逐步建立起道路、绿化、河道“三合一”的综合管护模式,系统抓好绿化养护、道路管养、水体保护。
创建样板 打好“示范牌”
2021年,武进区将小微水体整治工作纳入区委年度改革项目、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乡镇(街道)在落实小微水体长效管护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等工作,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权属、不同类型的小微水体,制订整治方案,开展清淤、污水收集、水系连通和岸坡整治等工作。
各乡镇(街道)还通过宣传栏、印发宣传材料、树立河长公示牌等方式,增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村塘边乱排乱放、倾倒垃圾的行为大大减少,全区小微水体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武进区通过出台奖补文件,提高各地整治小微水体的积极性,累计已下发区级小微水体奖补资金650万元,并争取市级小微水体奖补资金110万元。3年来,累计建成市级小微水体示范村11个、区级小微水体示范村25个。
武进区河长办要求各地采取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措施,在保留原生态风貌基础上,充分考虑乡村居民生活习惯及其意见建议,设计小游园、休闲座椅、生态步道等,打造有景可赏、有水可亲的小微水体景观。同时,帮助有条件的村(社区)与高校院所建立联系,高校院所提供水体治理技术指导服务。
凝聚民心 共谋“水乡美”
如何确保持久见效?关键是要让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营造共治共享的氛围。
武进区进一步提档升级,在符合条件的小微水体旁建设河长制主题公园,展示武进区河湖水系情况、水文化、水生态以及河长制工作等内容,引导村民学习相关知识和法规,激发村民护水惜水热情。
武进区还十分注重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头雁”作用。不少村书记、村主任有在外经营企业的经验,不少村子有致富带头人。区河长办耐心向他们讲解政策。整治过程中,他们成为水生态建设带头人,不仅自愿出钱出力打造出一个个独具匠心的乡村别景,还制定乡规民约引导村民养成爱护水环境的良好习惯,与村民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处理水生态保护与村庄建设、农业发展等相关问题,实现乡村小微水体的共建共治共享。
武进区通过规范制度、样板创建以及村组共建,形成政府主导、镇村合力、社会参与的水环境治理机制,探索出一条治理小微水体的有效途径。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2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