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坤 刘艳飞
通讯员 杨逸寰
这个汛期不寻常。
持续暴雨,降雨集中、历时长,梅雨期“超长待机”,长江和内河水位全线暴涨,防汛形势严峻。在防汛抗洪的主战场,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的同志们冲锋在前,他们是抗洪抢险一线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重任在肩 红旗飘扬
搭建巡堤查险的战斗堡垒
多轮强降雨轮番来袭,7月12日16时,江苏省长江地区的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
地处长江边的江苏省泰州引江河,既有长江岸堤也有内河港堤,左右岸共3.8公里长的堤防守护着数以万计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节节攀升的水位考验着这座“年轻”的现代水利工程。
引江河管理处的每一个人都在关心汛情的发展。
形势严峻,管理处迅速制定了防汛抗洪的主攻方向。一方面,要做好巡堤查险,组建专门队伍,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查;另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继续完善应急预案,明确抢险通道、联防联抗、物资保障等措施。
管理处调整高港枢纽堤防巡查值守模式,设立5个巡视段,24小时轮流值守责任堤段。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发组建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青年突击队,手持鲜红的旗帜火速在堤防集结,并在5个巡视点搭建帐篷和活动板床。
“从中央到江苏省委省政府再到省水利厅,均高度重视长江防汛工作。我们处于长江边,江堤、港堤同样对待,同等重要,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这是引江河人达成的共识,对他们而言,“守堤是最重要的任务”。
蓝色雨衣和红色旗帜在暴雨中相互映衬,格外醒目。引江河人用行动捍卫堤防安全,搭建起巡堤查险的战斗堡垒。
冲锋在前 披坚执锐
勇担抗洪抢险的中流砥柱
7月17日,长江、淮河相继形成洪峰,江淮并涨。地处江淮之间的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面临外洪内涝的双重考验。
7月19日17时,兴化水位直逼警戒水位。高港枢纽按照调度指令,开启9台机组,瞬时流量达340立方米每秒,抽排里下河地区涝水。
“报告!8号机组发现异常震动,请安排技术人员尽快到现场查看……”
12名抢修人员随即赶赴现场,查看机组状况并紧急停止8号机组运行,随后,利用水下机器人对进水流道进行探测。
“所有抢修人员请注意,请再次检修进人孔,准备组装潜水泵,我们要抽排水量,对进出水流道进行全面检查。”
抢修人员闻令而动,明确分工,按照检修规程对核心部件一一拆卸检修,通宵鏖战,至20日8时,经过约15个小时的努力,完成全部设备检修。
“报告!2号机组出现故障,碳刷滑环开始冒火花。”7月22日22时,正在巡查抄表的泵站值班人员发现机组运行异常。
“滑环表面应当圆而光滑,否则会加速碳刷磨损,引起火花,烧蚀滑环。”
检修人员发现滑环表面烧毛,受损较严重,必须进行打磨修复。但由于玻璃砂纸打磨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无法保证滑环光洁度,老技师们根据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果断决定拆卸机组,用车床修复滑环。
又是一场通宵鏖战。7月23日7时10分,2号机组机电组装完毕,重新加入排涝队列。
联防联控 合力抢险
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强屏障
千难万险,只要是为了群众安全就不惧风险。
7月21日上午,在引江河与长江交汇处附近,江堤背面有5处渗水,出现管涌渗漏险情。只有守住了3.8公里堤防,才能守住堤下人民的安全。引江河管理处迅速启动应急抢险救灾预案,40余名抢险突击队员接到紧急通知后,火速集结到岗,封堵管涌。
作为一支全力备汛的抢险队,队员们体力充沛,干劲冲天。他们迅速兵分两路,一组装填土袋,另一组一字排开组成人力传送带,争分夺秒将一袋袋装土的编织袋从堤顶搬运到堤脚,垒砌在管涌点周围,暂时控制了管涌险情扩大。
土里石块多,比较难铲。17时,队员们相互击掌高喊加油,身上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天色渐暗,但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
19时,民兵、公安、消防等部门迅速响应,驰援现场。他们各司其职,轮番上阵,有的掘土装袋,有的筑坝围堵。管理处还调集了推土机等施工机械,运来泥土、砂石,加快封堵速度。
“堤下就是家,守堤就是守家!”抢险队员们和风雨搏斗,与时间赛跑,只为尽快排除险情。
22日1时,经过近13个小时的连续作战,长33米、宽6米的砂石反滤围井被成功筑起,抢护工作顺利完成,堤防安全得到保障。
在这场防汛抗洪的战役中,引江河人紧盯关键环节、薄弱点位,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在“急”的一线增强应变能力,在“难”的一线增强协调能力,在“险”的一线增强驾驭能力,在“重”的一线增强执行能力,练就防汛抢险的“铁拳头”和“硬骨头”,争当防汛抗洪的热血“尖兵”,彰显了水利人的责任、担当和情怀。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