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卢建均 李瑞新
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江海交汇处,河网纵横,水系发达,全市水域面积778平方公里,河道总长2.4万公里。近年来,南通市始终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实现绿色发展、顺应群众期盼、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聚焦生态河湖,聚力污染攻坚,河长制工作形成了河长领治、条块联治、社会共治的局面,初步实现了从“见河长”到“见行动”从而“见成效”的跨越。
河长领治——
坚持高点站位 强化高位推动
如何确保河长制工作深化落实、有效推进?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水污染防治攻坚与河长制工作统筹谋划、统一部署,有效整合市人大、政协、纪委监委、党委政府督查办力量资源,着力构建大体制、完善大机制、推进大整治。
市委书记、市长切实履行双总河长职责,将长江治理保护、中心城区水环境质量提升、黑臭水体治理等关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在河长带动下,各地涌现出一批“党员河长”“企业家河长”“邮递员河长”等“民间河长”和“河小青”志愿服务队,构建起“党政领导、部门协调、社会联动、群众参与”的全民治水新格局。
条块联治——
聚焦重点难点 奋力抓好落实
南通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如何跑赢长江大保护的最后一棒?南通市明确“水岸共治、江河联治、全域防治”的治水思路,扎实推进长江生态修复保护、中心城区水环境质量提升、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重点工作,以系统化思维推进水环境治理。
坚持首位首抓,坚决抓好长江大保护。南通市先后制定出台沿江生态带发展、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等方面规划,统筹推进沿江生态修复和产业升级,高质量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一改“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的窘境,打造通城南部“城市客厅”。
坚持问题导向,高效落实水环境提升。坚持“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的治理思路,采用拓扑导流墙及箱涵连通等新技术,实现河道全面活水、持续活水、高效活水。对城市主次干道雨水管网进行清淤、检测、冲洗、修复,对污水管网实行低水位运行,基本实现了“晴天污水零入河,雨天溢流污染得到高效控制”的治理目标。2019年,列入省考、市考的65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源头管控,合力打好污染攻坚战。2019年,全市城区新建市政污水管网113.9公里,改造市政污水管网9.39公里,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349个。集中开展小餐馆、小食品经营店、小旅馆等“六小行业”截污整治和沿河环境专项整治,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和管网配套建设步伐,结合农村“厕所革命”,提高分散居住农户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置设施装备配套率100%,累计建成粪污收运社会化服务组织58个。2艘多功能接收船投入运行,建成5处船舶污染物集中上岸点。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干线洗舱站建设,中化南通和阳鸿石化两个洗舱站将于今年3月底投入运行。加强对所有砂石码头和混凝土搅拌站的监管,严禁各类生产生活废水直排入河。
社会共治——
创新工作思路 务求真绩实效
南通市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管理理念,创建“河长制App”,积极推进河长制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市域内河道治理管护信息共建共享。此外,创建青年文明号、“河小青”等平台,组织志愿公益活动,深化“最美民间河长”“最美基层河长”和生态样板河道评选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河湖治理保护的浓厚氛围。
在全省率先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的南通市,同时注重制度创新,出台考核细则和规范性文件,探索有针对性的履职办法、明察暗访等工作制度并不断完善。注重手段创新,引入具备专业资质的第三方对“两违”整治、黑臭河道等专项工作开展核查,切实保障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全面推行河长制三年来,南通市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等称号。接下来,南通将继续坚定河长制的步伐,为建设山清水秀、碧波荡漾、让人流连忘返的“江海水乡”“生态之城”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