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枢纽远眺

旱能引水、涝能排水,高岗泵站确保里下河地区安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二十之年,忽焉而至。
走进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映入眼帘的“江苏最美水地标”“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等荣誉挂牌,陪伴着高港枢纽泵站和一二线船闸的有序运行。24公里长的引江河,流过了时光,留下了足迹,换回了里下河地区的安澜与丰收,优美与恬静,雅然与力量。
这些背后,汇集了20年来引江河人创新、创优、敢为人先的品格和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旱能灌涝能排 互通生态水
泰州引江河工程是一项以引江供水为主,防洪排涝、 通江航运、生态维护、文化旅游、水情教育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设施。
一位参与建设的老同志这样描述:“引江河工程的建成,增加了南水北调东线的供水能力,提高了里下河地区和通南地区灌排标准,促进了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航运发展,为苏中、苏北地区改善水环境、沿海冲淤保港、实施滩涂开发提供了充足水源。”
一组数据说明了20年来引江河工程“灌”与“排”的意义:自1999年9月建成投入运行,高港枢纽累计引江水量503.1亿立方米,受益耕地达300万公顷,抽排里下河地区、通南地区涝水46.65亿立方米,为通扬运河以南高沙土地区送水17.78亿立方米。
众所周知,里下河腹地是江苏商品粮基地,也是有名的“锅底洼”,历史上洪涝灾害不断。有了引江河,当里下河地区出现洪涝时,高港泵站可抽排涝水300立方米每秒下泄入江。
在2017年引江河二期工程完工后,引江供水能力提高到了600立方米每秒,实现了江水东引北上能力倍增,年引水量增长36%。同时,通过调度闸、送水闸控制,还可为通南地区2000平方公里区域排涝或灌溉供水服务。
当然,除了旱能灌、涝能排,引江河的作用还在保障水安全和水生态上。
发生于2009年2月20日的盐城特大水污染事件,使20万居民生活用水中断66个小时。高港枢纽第一时间开启机组抽引长江水,快速稀释和排出受污染水体,有效防止了事态进一步恶化,为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清洁水源。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增加生态供水补给成为引江河工程的常态和管理处重要职责之一。
冬春两季,泰州城区及通扬运河以南地区内河水位偏低,水资源供给不足影响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此时,高港枢纽开启机组,引长江水经送水河达泰兴、靖江等通南高沙土地区和泰州城区,提高河网水位,优化河道水环境,保障水生态。
信息化先行 科学化运管
“现代水利看江苏,水利工程管理看引江河。”每每听到业内同行这类羡慕的话语,引江河人总是很谦虚:“我们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
管理处是江苏省水利厅直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与江苏省灌溉动力管理一处合署办公,除了负责高港枢纽泵站、节制闸、调度闸、送水闸、船闸和拉马河闸、北箍江涵洞等7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外,还有24公里引江河河道行业管理、里下河腹地地区湖泊湖荡监管、服务引江河和通榆河省级河长巡河工作,同时还承担江苏省防汛机动抢险三队防汛抢险任务及物资管理工作。
管理处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以科技创新支撑单位可持续发展、大力探索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思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于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中,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融合,利用信息技术为精细化管理创造高效的运行平台,以水利信息化推进水利现代化。
“大型水力机组数字化智能化安全运行与故障诊断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高港船闸智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获得2018年度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三等奖……管理处在信息化建设中硕果累累。
《移动泵站机组运行与维护技术管理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指导手册》《泵站工程管理》《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应用》……管理处运行管理制度保障工程效益全面发挥。
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办法》,全国水利技术能手蔡玉顺工作室(泵站运行工工作室)、江苏十大水利工匠陈擎环工作室(闸门运行工工作室)和内燃机技师工作室的创建,为促进人才培养、激励人才创新,培养创新产出的生力军提供了保障。
科技与信息化的发展,给引江河带来实实在在的进步。
2011年,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被评为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014年,他们通过国家级水管单位复核……
不能坐在过往功劳簿上止步不前。
结合引江河管理处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和江苏“六大水利”的目标要求,管理处主任唐荣桂说:“按照厅党组工作部署,今年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对标找差,针对短板梳理出多项创新研究课题,涉及理论研究、实用技术、信息化建设、管理创新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增强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沉下心来,从头开始,积极作为。”
水上“ETC” 服务有“三零”
“等来等去,过闸要等个把星期。更让人担心的是,万一中间出点错,交货的老板可是等不起的。”提起往昔,船民李大爷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结。
对普通百姓来说,节假日交通流量激增时,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前排队的场景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对长年在水面上往来的船民们来说,繁忙的船闸让他们也等得心焦,过闸流程是越简单越好。
高港船闸作为引江河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航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引江河二线船闸通航运行,沟通长江和苏中、苏东腹地内河的引江河,其“水上高速公路”和“东方莱茵河”的声誉更加响亮。像船民李大爷这样的抱怨也随着管理处实行的“三零”服务逐渐消失。
“零距离”让船民更贴心,“零缺陷”让服务更用心,“零障碍”让大家都放心。管理处提出“三零”服务,以船民迫切需求和切身利益为己任,全方位为船民服务。
在引江河下游的长江口门设置的趸船,不但解决了船民上岸难问题,更便于下游航道管理,为通航秩序管理提供一线平台。与地方协作建设农贸市场,让船民们等待过闸不会影响正常生活等一系列举措,受到船民一致赞许。
“虽然从长江口到高港船闸有1.9公里,但我们与船民的心没有任何距离。”船闸工作人员通俗地解释“零距离”。
为进一步减轻船民负担,提升船闸通行效率,管理处还开发了“电子收费系统”,引入网络支付、大数据等运用,通过手机可以实现缴费、开票、排档、调度,避免了携带大量现金的麻烦。
这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让所有过闸流程公开、透明,为广大船民营造了满意的过闸环境,受到了过往船民的广泛赞誉。
如今,在高港船闸每天激扬的汽笛声中,是过往船舶的秩序井然,是船民朋友的满脸笑容,是大家体会到“三零”服务后的畅快。
党建为引领 文化育人远
“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完成防汛抗旱、安全生产任务,不断提高硬实力同时,更要注重软实力的发挥,并不断融入、改变居民的生活,为社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从引江河工程运行管理伊始,这种工程管理发挥综合效益的理念就深入每一位引江河人心中。
软实力与硬实力如何一起提升?答案是,党建引领。
为做好党建工作,管理处结合工程管理运行工作,创建了处党史处史展示馆、意识形态馆、引江河廉政文化园、水情展示中心、“三零”服务展示厅、引江法韵法治文化园等平台。同时,将“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制度规范化,不断增强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在学懂、弄通、悟透、会做上下足了功夫,在党建引领各项工作上下功夫。
此外,管理处还大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把支部建在“工作链条”上,在单位文化建设和挖掘、赋予、传承水文化与普及水情教育等方面下功夫。
三月潭、引凤湾、“樱鸿帆远”,尽显水清、水美、水韵;“凤生水起”“凤凰引江”,为“凤城”泰州代言;“岳飞抗金”“绮霞垂钓”“爱莲亭”“孝廉墙”,凸显人文情怀与刚正气节,传扬家国文化、孝廉文化等传统文化;更有新近落成的“廉政文化园”“法治文化园”,为引江河管理处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
在高港泵站、高港船闸,通过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展示水利工程及其运行流程,“模拟雨水形成”“模拟船舶过闸”“模拟水力发电”等互动设施能够让社会大众更多参与其中,学习领悟水知识。
江苏水利系统首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与30家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年受众人数10万余人。
“我们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和廉政文化、水文化及水情教育工作,坚持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努力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唐荣桂介绍。
长河青山,恒静无言,引江润泽,世代绵延。
(刘艳飞 王昕炜 万静 何勤政 杨逸/文 缪宜江 孟凯 杨天明 王建春/图)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