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珊珊
“以港命名、依港兴市”,是对张家港这座江苏临江港口城市的最好注解。长江是张家港最大的资源优势,也是这座沿江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张家港切实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积极转变发展理念,调结构转方式护生态,不仅当好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更努力争做长江大保护的样本标杆和“模范生”。
理念升级:
用好发展与保护的辩证法
通江达海,作为发达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寸土寸金”的长江岸线一度是张家港人的“金饭碗”。面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新要求,张家港积极转变理念思路,亮出鲜明态度——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长江大保护的核心关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高、调轻、调优、调绿。
经过多年发展,张家港境内80.4公里的长江岸线,已开发27公里,其中不乏印染、重金属等高污染企业的身影。要实现产业转型,第一步便是严格控制源头污染、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016年以来,张家港先后否决或劝退各类工业污染项目56个,总投资达30多亿元。近两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钢铁去产能83万吨、玻璃去产能330万重量箱,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1300余家,“腾笼换凤”土地面积2.4万亩。特别是2017年,张家港全面启动实施“263”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减煤、减化”,着力破解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突出矛盾。
张家港市东沙化工园区,距长江4公里,位置优越,交通便捷。2002年8月批准成立,然而,2017年底,园区被关停了,成为江苏省第一个整建制关闭的化工园区。
回忆起东沙化工园当年的招商引资,南丰镇党委书记沈琳仍记忆犹新。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长江大开发的“高光”时刻,东沙地区由于天然条件好,被不少化工企业看中。“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市委市政府最终决定关停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东沙化工园区,这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和生态环保的新要求,同时也回应了群众关切。”沈琳说。
东沙化工园区的变迁,见证了张家港市发展理念的升级和长江大保护的决心魄力。“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张家港不仅有铁的决心,还有铁的手腕,关停化工园区是为了更好地转型升级,也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家港市委书记沈国芳表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在统筹兼顾中聚焦关键,又要在攻坚重点中全面推进。要运用全域化治理理念,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除了‘三水共治’‘四源齐控’‘五江共建’,还要综合考虑沿江产业、空间、生态、景观的优化调整,着力打造滨江转型升级综合发展带、绿色生态带、休闲景观带、严管示范带,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目前,张家港正全面推进静脉科技产业园建设,建成后将系统解决城市固体废物处理问题,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带动环保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生态修复:
确保一泓清水送长江
对张家港而言,长江大保护绝不止于产业转型升级,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始终摆在压倒性位置。张家港一直在系统治理污染上下足功夫,确保流入长江的每一滴水都是清澈的。
按照控源截污、疏浚活水、长效管理的基本思路,2015年起,张家港开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及城区的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工程,至2018年年底,城区、镇区及农村的污水收集率已经分别达到了98.5%、92%、84.5%。在做好控源截污的基础上,张家港市逐步完善东、中、西部水循环体系,对骨干河流、支流、末梢水系等进行综合规划和治理,全市水体自净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017年,张家港市推进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工作,目前,全市29条重要河湖、269条镇级河道和7000多条村组河道,已全部实行河长制,通过系统治理、源头治水、联动治水,张家港市已成为江苏省第一批消除城区黑臭河道的县(市、区)。
治水还要治岸。张家港市以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前提,充分依托岸线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岸线。
老沙码头就是长江岸线修复的生动例证。老沙码头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过去这里的大部分码头存在无批准手续、无证照经营、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如今,这里却是一幅水面清波荡漾、两岸花红柳绿的春日美景。整治后的老沙码头,区域内8处码头全部被取缔,房屋、堆场得到了清理。昔日杂乱无序的堆场违建,不见了踪影。
老沙码头的美丽嬗变,源自近年来张家港对长江滩涂违法侵占、违章建设、违法用地行为的集中整治。清理整治只是第一步,2018年,张家港还启动了为期3年的“清江行动”,打响清理整顿沿江环境污染攻坚战。全市各部门通力协作,全力建设蓝天碧水、山青水秀的美丽港城。“去年我们清理整治了沿江违建3200余平方米,因地制宜推进五节桥港、二干河等通江支流整治。”张家港市副市长卞东方说。目前,张家港市相继启动河湖“三乱”治理、长江大环境集中整治、河湖违法圈圩和违法建设整治等行动,对水环境问题持续发力,确保一泓清水送长江。
近年来,张家港严守生态红线,共划定总面积204平方公里的七大类17个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69%。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将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山岛旅游度假区确定为“不开发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每年投入10多亿元,逐步构建“两山三水五湖”的生态格局,高标准建设双山岛湿地生态系统、黄泗浦生态园等一批生态优化项目。大力保护湿地、水体等重要生态敏感区,留足生态空间和水域用地;系统建设农村生态河道,改善屋前屋后、田间沟地的河道渠道环境。2017年,张家港市获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未来可期:
塑树长江大保护样板标杆
保护绿水青山,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答题。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成员,张家港市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态度坚决,目标明确。未来,张家港市保护长江、守护“母亲河”的举措还会更多,力度还会更大。
目前,张家港市已修编完成新一轮2017年~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推进“绿色发展引领区”建设,并创新建立企业“绿色发展领跑者”制度,在冶金、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制定接轨国际的绿色发展评价标准,出台优惠激励政策,促进行业提档升级。
在考核工作中,张家港突出绩效审计,坚持“绿色GDP”考核机制,实施经济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双重考核”,加大节能减排等生态指标在区镇年度考核中的权重,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倒逼镇(区)在发展决策中增加“绿色考量”。同时,在全国县级城市中率先推行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制度,以环境治理、资源节约、生态效益、群众评价为重点,对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履职情况进行任中、离任审计,将“生态成绩单”纳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下一阶段,张家港将全面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推进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继续对沿江乱搭建、乱堆放、违规种养、“三无”杂船等开展整治清理。更大力度推进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同步抓好落后产能淘汰关停,不断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提高断面水质为目标,高标准推进长江及入江支流水岸同治;突出河道及入江支流、固废危废、饮用水源地、沿江企业等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管机制,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黑臭河道治理专项行动和全市骨干河湖“两违”整治,实现城市“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加快实施“退港还城”,着力打造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结合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等建设,做好河道管护、绿化养护、污水处理等工作,促进沿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张家港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刻把握、自觉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从解决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入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宜居特质更加鲜明的‘港城生态升级版’,进一步塑树长江大保护样板标杆。”市长潘国强语气坚定。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