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水利枢纽俯瞰 缪宜江/摄

淮安立交渠夜景 缪宜江/摄
□本报通讯员 马树齐 卞金彪
江淮史上就有“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之美誉,西汉司马迁曾用“地艺饶食,无饥馑之患”描绘此地的丰饶;唐代大诗人高适曾以“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赞美此地的富足;直到北宋时期,这里还是“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的鱼米之乡。然而,自南宋黄河夺淮以后,位于黄河、淮河和运河交汇之地的江淮一带,便陷入了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噩梦之中。淮河下游的江淮地区,从1194年黄河夺淮至1948年的近八百年间,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江淮一带形成淤堵,致使江淮大地井然有序的水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片良田被流沙覆盖并盐碱化,江淮地区成了有名的“洪水走廊”。1949年夏,暴雨洪水再袭沂沭泗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240万灾民断炊逃荒,流离失所。1950年8月,淮河又发洪水,毛泽东主席在接到关于淮河洪水灾情的报告后,心情十分悲痛。1951年5月,毛主席毅然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治水为上 做好水文章
抗美援朝战争在即,面对强敌和天灾,党和政府一边积极投入人力、财力,救民于水火,一边召集国家顶层设计者会商治水良策。1950年8月25日至9月11日,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主席指示,在北京亲自主持召开了政务院会议,做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7月26日至8月10日,水利部第二次治淮会议着重研究了具体规划,提出“(淮河)入海水道可以不再开辟,改由洪泽湖至黄海修筑一条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洪的干渠”的设想。后经淮河水利委员会反复进行水情分析,制定了暂不开辟入海道,改为兴建苏北灌溉总渠方案。
1951年,国家在物资奇缺、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动员120万人左右的治淮大军在隆冬严寒中战天斗地,硬是用手挖、肩挑、车推等原始方法奋战了83个晴天,完成了全部工程的土方任务。对于当时的治淮壮举,有诗赞:“千军万马战淮河,气吞山河缚苍龙。”民工们在誓师大会上发出的“长城是人筑的,总渠是人挑的”等时代最强音,突显了苏北人民强烈的治水精神。总渠建成后,淮安水利枢纽初步形成。但从根本解决淮河洪水的出路来看,工程标准还显太低,必须另辟入海通道。
1998年秋,淮河入海水道破土动工,同时在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交——大运河立交地涵工程。这是江苏省有史以来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大型建筑物多,土质情况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很大。但建设者们大胆进行科技创新,河道堤防工程用机械化施工替代了传统的“人海战术”。由于科技创新,入海水道工程比原计划提前2年半建成,并在2003年和2007年的两次淮河特大洪水中及时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形成了束水归槽、洪水东流入海的局面,使淮河下游的防洪标准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于2006年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007年获得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08年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9年获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一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奖。2012年,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获评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文化为魂 打造新名片
随着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淮安水利枢纽日臻完善。为了使泄洪、排涝、发电、航运等各项工程最大化发挥效益,淮安水利枢纽工程的管理单位——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暨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始终以规范化管理为根,以水文化建设为魂,引领团队不断发展。淮安水利枢纽已然成为一个水工程管理和水文化的样板工程,受到了各方人士的赞誉。多年来,面对维系着一方安危的水利工程,他们抓工程管理,保效益发挥,更抓文化建设,促单位发展。首先,他们立足现实追忆历史。历史上的江淮地区,因黄河泛滥而多灾多难。建设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淮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几代人的梦想。入海水道建成的同时还兴建了淮河安澜展示馆、泵站文化广场,以及入海水道立交地涵上具有汉唐风韵的安澜塔。管理处抓住机遇,以古今治水人物的真实生动历史,向当今的人们讲述治水先贤们的丰功伟绩,激发行业内外人们的敬水爱水意识。其次,他们立足地方促融合。淮安水利枢纽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南郊。近年来,他们通过工程水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使之成为水文化大餐中的一道“经典名菜”,并通过地方旅游推介增大了淮安水利枢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次,他们立足生态抓科普。淮安水利枢纽建成后,形成了三大水利奇观。其一是工程林立,数量繁多。在5000多亩范围内,建有24座水工建筑物。其二是工程种类齐全,功能各异。有节制闸、抽水站、水立交、水电站、船闸等,犹如一座水利工程博物馆。其三是工程水系复杂,泾渭分明。江淮之水在这里重新分配后,通过淮安水利枢纽的控制调度,可使长江、淮河、大运河、灌溉总渠、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的水源互济互调,综合利用。管理处以水生态为基础,以形成的水利奇观为科普内容,寓教于乐,向国内外参观考察者推介宣传水文化,传播水利知识。最后,他们还立足文化抓传承。淮河是淮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人民的母亲河。为了加深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治淮历史和治淮精神的了解,管理处在淮河安澜展示馆布展时,将淮河儿女与水打交道的历史分别总结为解放前对水旱灾害的“无能为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改造自然”的阶段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方便了人们的记忆。
同时,他们对水文化的建设,还表现在对水文化人才的挖掘培养方面。2016年9月,管理处基层职工陶珊出版了一部以地域水文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诗歌岁月》。这位职工长期工作生活在淮安水利枢纽,发表了多篇有关总渠和入海道的作品。2017年4月,由江苏省水利厅和江苏省作协主办、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承办的“省灌溉总渠水文化暨陶珊长篇小说《诗歌岁月》研讨会”在淮安水利枢纽举行。会上,管理处负责人韩成银向参加会议的20多位专家和领导介绍了淮安水利枢纽的工程文化建设情况。他谈到,近年来,通过对淮安抽水二站、沙庄引江闸、高良涧闸等工程的加固改造,将水工程建设与地方水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加大管理力度,使淮安水利枢纽的工程变得更新、环境变得更美,在短短几年内,将淮安水利枢纽工程打造成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水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游客前来参观考察。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淮安水利枢纽的水文化建设情况予以充分肯定。此次研讨会引起了水利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陈雷部长在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水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淮安水利枢纽正是以此为契机,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同时,立足水工程,做大水文章,使水文化与水工程有机融合发展,践行江苏新时期治水思路,打造“六大水利”和“生态河湖”,让淮河长久安澜,让总渠和入海水道碧水畅流!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7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