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险队强排市区涝水

市委书记李强台风来临前在海堤上考察准备情况

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左二)在连云港市考察抗洪排涝工作

台风来袭

临洪东泵站强排市区涝水

抢堵蔷薇河磷矿废弃取水口

海州区新坝抗洪抢险
刘兴欢 摄影
□本报通讯员 李军 记者 唐蔚巍 李顺卿
今年年初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极端性灾害天气频繁,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交替发生,连云港市水利局把防旱、防汛和防台风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在极端性灾害天气的大考面前递交了令人民满意的答卷。而今,那些惊心动魄、分秒必争的场景,震撼中裹挟着感动,依然历历在目……
精心调度 保障工农业供水
2012年1至6月份,连云港市发生了60年不遇的严重旱情,尤其是夏种夏插期间,由于机插秧的大量普及,加重了集中时段用水的需求。为此,连云港市突出重点区域,突出重点时段,突出重点措施,强化用水管理,优化水源调度,积极争取外调水源。在春灌和“三夏”用水高峰期,坚持高水高用、低水低用、错峰轮灌,充分利用回归水,实现水源利用的最优化。在连云港市抗旱用水最紧张时期,全市各级防汛抢险和抗旱服务队技术人员和抗旱设备全面出动,积极为各地抗旱保苗和抗旱供水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市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共投入各类抗旱机泵700多台次,1至6月份,全市共调引南来水8.6亿立方米,有效地保障了全市抗旱用水需要。
众志成城 全力以赴战雨涝
7月8日3时至10日,连云港市普降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达211.4毫米,市区降雨量307.9毫米,最大降水量高达440.6毫米,达百年一遇。降雨强度超过了全市现有防汛体系的设防标准,致使市区城区约80%地区积水。灾情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全力排涝,使涝水在短时间内得以排除,取得了防汛排涝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领导重视,靠前指挥。7月8日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一直坐镇市防指,全面部署,科学应对,日夜指挥防洪排涝救灾。针对市区部分片区积水严重的实际情况,市主要领导果断决策,在关键地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明确了23位市级层面的领导和28家责任单位,分别负责28个重点积水片区退水排涝工作,在最短时间里排除了积水。
科学指挥,优化调度。面对严峻的汛情,市防指及时启动Ⅱ级应急预案,优化水利工程调度。首先是省市联手大区域调度洪水。为不影响市区排涝,经积极协调,在省防指的支持下,沭河来水全部安排南下,经新沂河入海,极大减轻了市区排涝压力。其次是及时开启强排站和自排闸,强排市区涝水。降雨期间,为加大排涝能力,市防办及时通知大浦一站、大浦二站、临洪东站、临洪西站开机抽水,通知市区大浦闸、临洪闸、大板跳闸、西站自排闸、三洋港闸及新城闸(包括临时闸口)伺机开闸全力排涝。这期间,全市共排除涝水14亿立方米,相当于排掉6个石梁河水库库容。第三是对城区重点地段进行强排。在降雨前期,市防指果断向省水利厅请求调运机泵两批共计60台套,安装在开发区、赣榆、东海等地强排涝水。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及时出动,转战市区水厂、油库、报社、新浦区、开发区、东海县等多处排涝现场,充分发挥了市级机动抢险队移动迅速、抢排能力强的骨干作用。
从7月8日夜里开始,连云港市平均降雨量为170.4毫米,市区雨量为260.8毫米。在风雨中,水利人奔忙的身影在不断穿梭。面对暴雨、台风等极端性天气的影响,市水利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在暴风雨中接受人民的检验。他们的心中坚守着那份信念——守卫港城平安。
今年的那场暴雨,注定要被记入港城历史。在那几天时间里,连云港市遭遇了特大暴雨袭击,24小时最大降水量达到了421毫米,超过百年一遇水平,致使全市各地发生城区积水、农田受涝等灾情。面对肆虐的暴雨,市水利局各直属管理单位及县区水利部门干部职工严格按照责任制要求,履行各自防汛职责。水利工程责任人,特别是河道堤防的险工患段、病险水库的防汛责任人到岗到位,加强对河道堤防、水库、塘坝的巡查。同时,各建设处加强对在建水利工程防守,按照制定的抢险预案,做好随时抢险的准备,确保在建工程安全度汛。县区水利部门积极行动,对各自辖区内重点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检查,逐一落实排涝措施。
临洪水利枢纽是连云港市城区“生命线”工程,担负着市区内水强排任务。降雨期间,为尽快降低市区内河水位,减轻雨涝灾害损失,7月8日13时,大浦一站、二站全部开启;9日上午,开启临洪西站强排乌龙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涝水;10日下午,在新沭河行洪期间,又开启临洪东站强排蔷薇河涝水。在整个防洪排涝期间,四站共强排涝水2.2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河道水位,为防汛排涝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新建成的大浦一站、二站在此次涝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7月8日8时,市防办根据降雨情况,及时通知市区大浦闸、临洪闸、大板跳闸、西站自排闸、三洋港闸及新城闸(包括临时闸口)伺机开闸,全力排涝,降低河道水位。各县区也及时开启沿海闸站,抢潮位,全力抢排涝水。
位于临洪管理处院内的连云港防汛机动抢险队,是本市唯一国家级防汛机动抢险队,承担着全市水利工程重大险情防汛抢险任务。7月8日晚上,抢险队值班室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连续向该队下达了向市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等地紧急出动排涝的指令;该队迅速启动了紧急抗排出机预案,第一时间动员起来,半个小时内,所有工作人员到达工作岗位,队领导在现场指挥机组装车,抗排队员们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将机库中保养如新的抽水机组及相关设备装配上车,在接到指令后不到半个小时,满载着抗排机组的车辆,冒着大雨连夜奔赴受灾地区。9日凌晨3点,该队又接到市防指通知,省防指紧急安排省防汛抢险队调运40台机泵连夜赶赴本市参加排涝,要求抢险队立即安排好吊装机械设备、运行油料、照明器材、抢险帐篷等一切后勤保障工作。凌晨4点,抢险队员与机械设备已在连云新城待命。
团结拼搏 为了港城安澜
“在这场抗御大旱大涝和台风的战役中,我们的水利队伍经历了实战的检验。事实证明,我们的队伍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连云港市水利局局长孙宗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7·9”防洪排涝工作中,连云港市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充分发扬水利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坚守岗位,时刻关注水情变化,严格执行调度指令,为缩短市区积涝时间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强降雨来临时,水利系统全体干部群众临危不乱,紧张有序,从容应对,尤其是一线职工连续五天四夜坚守岗位,舍小家,顾大家。不少一线站所同志在雨情水情紧急时刻,主动请缨,要求到防汛排涝工作的第一线去,要求到防汛排涝工作的最危险地方去,在危急时刻,彰显出了水利职工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时代风貌。
虽然这次特大暴雨防御和排涝工作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至今回忆起来,水利人激动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诸多感人故事依然浮现在眼前。
大浦强排站的柳娇和季培培是两位年轻妈妈,7月8日,在接到临洪管理处指令后,两人二话没说将年幼的孩子交给家人,直奔站所。巾帼不让须眉,在排涝期间,两人连续在站所奋战了近30个小时。大浦站副所长安刚,小孩刚刚满月不久,他接到命令立即冒雨赶到站所,职工看他一夜没休息,都劝他歇一歇,他总说再等等,再等等,就是放不下。管理处副主任刘宝勤,7月7日晚的大雨让他难以入眠,一大早,没等接到单位指令就往站所赶,7月8日晚上,别人都是两班倒休息,他却一夜没合眼,直到天亮才匆匆忙忙吃了口饭,眯了一会就又往站所跑。临洪西站赵德简老师傅见7月8日晚上大雨下个不停,没有等站所通知,直接连夜冒雨从赣榆连续赶路30公里,一路连摸带爬赶到西站。像老赵和刘主任这样的人在水利系统还有很多,水利人在长期防汛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约定俗称的习惯:“人家是刮风下雨往家里跑,我们是风雨来了往外冲。”
7月9日上午,防汛排涝的紧要关头,正在自来水厂抢险一线紧张工作的市防汛机动抢险队队员李大健接到妻子的电话:“你赶紧回来吧,家里全进水啦,我一个女人还要带着孩子,实在没办法了!”因为家住一楼,客厅里的水已有膝盖深,家具物品都泡在水里,妻子一再催促他回家。李大健安慰着妻子:“我忙完就回去。”匆匆挂了电话,但是他并没有向队里请假,甚至来不及抹去脸上的汗水和泥浆,转身又投入到抢险的队伍中去。知情的队友让他回家看看,他却说:“我知道对不住家里,但同全市那么多老百姓相比,自己家里的困难又算什么呢?顾得上大家,就顾不上小家了!”朴实的话语,是一个普通水利人的肺腑之言,更是全体水利人的真实写照。
及时应对 科学防御“达维”
8月2日22时左右,今年第10号强台风“达维”在登陆地点灌河口以南的陈家港突然来了个急转弯,携风带雨,呼啸着掠过港城。这次台风在连云港境内持续6个小时,风力最高时达到14级。在抗御强台风“达维”过程中,市水利部门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连续作战,始终坚守在防台救灾第一线,为取得抗击强台风“达维”工作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研判,有效防范。8月1日早晨,还没到上班时间,位于市水利局四楼的防汛会商室坐满了人,市水利局主要领导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直觉今年的第10号台风可能会对连云港产生重大影响。于是,早早地召集班子成员、防办同志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会商。
会议一开始,局长孙宗凤单刀直入,宣布从即刻起,水利系统所有人员立即进入防台风临战状态,要密切注意台风动向,做好水情调度;各水库、闸站立即预降水位,强排站、沿海闸站全面进行检查和试运行;水利抢险队人员集中待命,所有抢险物料进行清点,运输车辆在防汛仓库集结。
当天下午14时30分,市水利局再次组织技术人员就台风动向与省防指进行视频会商。17时30分,市防指、市水利局主持召开四县水利防台视频紧急会商会议,传达省市领导关于防台风指示精神,就台风动向进行市县会商。22时,市长杨省世、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副市长吴海云赶赴市防汛会商室,连夜听取市防指和水利等部门的汇报。市防指在16时启动防台风Ⅲ级应急响应基础上,按照《连云港市防台风应急预案》规定,启动了全市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8月2日上午,市委专题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台风工作,要求做好危险地区人员撤离、船只回港和沿海化工、核电企业的防台安全等工作。
没有硝烟的战役,在这里打响。自8月1日以来的每个深夜,市防汛抗旱办公室里的灯光就没有熄灭过,电话铃声就没有消停过,传真机的蜂鸣声、键盘的噼啪敲击声、会商室麦克声、遥测设备的滴答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的景象。市防汛办公室一天就接了300多个电话,办公大楼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石梁河水库管理处:请你们立即把水位预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临洪管理处:请你们组织技术人员对大浦一站、二站和临洪东站、西站进行检查维护,做好开机准备。”
一道道指令从这里发出,一条条水情信息向这里汇集。无论在喧嚣的白昼还是在静谧的深夜,就是这么一群人在守卫着港城的安澜。
8月2日下午,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在连云区成立防台前线指挥部,市委书记李强坐镇指挥。省水利厅吕振霖厅长亲赴连云港,现场指导防台工作。在接到市委将防台指挥部前移至连云区通知后,局领导带领有关技术人员,紧急赶赴防台前线指挥部。于是,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临时办公室在连云区政府行政中心安营扎寨,市防指临时办公室在这里共发出各类防台风传真20余份、电话通知200余次,并及时了解灾情上报市委、市政府。临时办公室成为防台前线指挥部与市防指大本营之间沟通的桥梁。
“达维”来袭,忙而不乱。根据台风动态,8月1日以来,市防指、市水利部门一天内连续下发了4个通知,要求各单位密切关注台风动向,强化防台责任制的落实,按照预案要求,结合自身职责,进一步加强值守,做好各类水利工程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工程安全运行。防台工作部署会议召开后,市防指又连夜紧急下发两份通知,要求各县区防指、市防指各成员单位迅速开展全面检查和隐患排查,进一步加强沿海水利工程设施和水库、塘坝的防台检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在台风来临之前,石梁河水库、蔷薇河、大浦河等水利工程进行预降,采用较低水位控制,腾出库容,接纳台风可能带来的降雨。沿海强排站做好开机准备,沿海各挡潮闸管理单位提前做好备用电源检查工作,随时可开闸排水。主城区排涝枢纽临洪管理处所有机组都完成了检修维护和试运行,做好开机排涝的所有准备工作。
根据台风动向,市水利部门又迅速派出4个工作组,紧急赴四县和市区,对各地防台准备工作进行了检查和指导。至此,一张防台风的大网已在港城大地上撒开。
台风登陆前,全市已安排各县区11支专业抢险队共计339名队员整装待命,并储备了大量的应急抢险物资,有编织袋132.9万只、土工布12.3万平方米、木材656.8立方米、块石144207吨。同时,根据要求紧急调运20车块石、2车土工布分别运抵徐圩、灌云海堤等险工段待命。到台风登陆前,全市6321艘渔船全部回港,全市11座大中型水库和133座小型水库水位均在汛限水位以下运行,全市主要河道保持较低水位运行,河海堤防、涵闸、泵站等各类水利工程均运行平稳。
台风过后,水利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一线。在临洪管理处,我们遇到正在检修机器的职工王刚,这位高高的汉子憨憨地笑着说:“我们现在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在下一次发生雨涝、台风灾害时,确保机器能开得起,排得出。”连日来,水利系统职工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迅速开展工程检查和恢复运行工作。
生命至上 责任重于泰山
在此次防汛防台风战役中,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急动员,全面发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严格落实防汛防台风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抵御“7·9”大雨和10号台风的全面胜利。总结经验,主要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是领导重视,决策果断得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临市防指,靠前指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日夜指挥防汛排涝和防台抗台抢险;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坐镇指挥,全面部署,指挥有力,决策果断,这是取得今年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全面胜利的关键。
二是防汛和防台责任制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能够全面落实防汛、防台各项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在市防指的统一指挥下,防指各成员单位按照预案,相互协调,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为赢得防汛、防台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应急预案编制完善。市防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汛、防台应急预案体系,在降雨期间及时启动Ⅲ、Ⅱ级应急响应,按照各类预案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保障了防汛、防台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是工程调度科学合理。根据天气情况,市防指认真分析台风走势,科学研判发展趋势,提出在之前预降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市区主要河道水位,为台风可能造成的局部强降雨做好应对。
五是应急能力建设成效明显。一方面防汛物资储备较充足,调运及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抢险队的作用,随时做好奔赴险情一线的准备。
六是水利工程抗灾减灾效益显著。经过近年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连云港市投资30多亿元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城市防洪除涝和防潮工程体系。特别是海堤达标建设完成,一线海堤达到了防御50年一遇高潮加10级风浪爬高的标准,极大提高了防台风暴潮的能力,为取得此次防台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
抵御“7·9”大雨,防洪减灾效益明显:减淹面积38.47万亩,避免粮食减收144.12万吨,减少受灾人口55.52万人,解救洪水围困群众157.02万人,减灾经济效益12.634亿元。
抵御第10号台风“达维”,防洪减灾效益明显:减淹面积20万亩,避免粮食减收40万吨,减少受灾人口20万人,减灾经济效益1.65亿元。安全转移2万多名群众,没有一人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