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引航道水利枢纽工程
浩瀚的长江把江苏镇江揽入怀抱,将金山、北固山、焦山“三山”连成一体。“水漫金山”的佳话传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千古绝唱,为这个“以水而名”的滨江城市平添了历史的风骨。
八月,驱车行驶在镇江的街市中……
从中山北路延伸段转到京江路时,一条横跨引航道南北的“卧波长虹”跃入记者的眼帘,它就是被称作镇江北部滨水区“一号工程”的引航道水利枢纽工程。
“门”形结构意蕴深刻
沿京江路很顺利就能走上枢纽工程的公路桥,桥的两侧安装了乳白色的防护栏杆,防护栏上镶嵌着“镇江新二十四景”浮雕,展示出镇江山水美景和地域文化。
整座工程以恢弘之势夺人心魄。呈“门”字形框架结构,外立面为银灰色的景观塔楼矗立在桥体中央。“它既是大江东下迎面而来的镇江城市之门,也是历史上长江入海的江海之门。”担任此项工程设计的项目经理、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院)副总工程师林玉叶介绍说,“闸站桥工程飞架南北,与‘三山’对应,一座‘门’形建筑恰好突出了设计理念,镇江之门的寓意应运而生。以北部滨水区水面为中心,环绕其间的‘三山一门’已构成镇江市贯穿古今的地区标志。”
镇江古称“宜”,简洁大气的塔楼建筑又恰如“宜无盖”,暗喻镇江之向上发展空间无限,前程辉煌。
“空中走廊”饱揽北水风光
景观塔楼的两部电梯可将人们送达桥面以上高度36.6米、总面积680平方米的塔楼内部。当记者乘坐电梯,登上塔楼观景廊道,由此俯瞰,一派天光水影尽收眼底。向西可以望见一江东注的长江主航道,向东可见高楼鳞次栉比的主城区,近处则是美丽迷人的金山湖风景区。令人称奇的是,长度42米的廊道六面都由透明的玻璃构成,走在廊道上脚下踩的是钢化玻璃,另外5面则是可以眺望远方的玻璃幕墙,人在廊道上行走犹如“空中漫步”。在大桥的南面,是控制管理房,引航道闸站的控制,全部可在其中的集控调度中心实现自动化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只需通过电脑操作就可以实时控制闸站桥下部的9个闸门,调换内江的水体,及时防洪排涝。
崭新设计理念让水利工程融入城市
镇江市引航道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城市北部内江与长江镇扬河段六圩弯道之间的引航道上,距出江口500米处是形成镇江市北部滨水区(金山湖)“四闸一坝”的首要控制性、先导性工程。由1孔40米宽节制闸、7孔20米宽节制闸、1孔20米宽船闸、1座30立方米每秒泵站、30米宽公路桥、管理楼及景观、绿化、道路等配套项目组成。
这项被誉为“江海之门”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10月开工建设,而今以新姿呈现于广大市民。镇江引航道水利枢纽的全面建成,使得控制内江与长江水体交换将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控制内江泥沙淤积,大大促进城市水环境的改善。工程具有挡洪、排涝、蓄水、引水、换水、控制内江水位和水质、沟通南北岸交通等功能。工程批复概算投资2.9亿元,工程区域的防洪标准为防御100年一遇洪水。
枢纽工程建筑宏伟,富有时代感,尽显现代水利工程的精巧通透。据上海院副总工林玉叶介绍,该工程闸站工程与公路桥结合建设,桥墩、闸墩、泵房巧妙结合;通过与市政路桥的结合,兼顾了城市基础建设,省去了另建一座大桥的工程投资,也相应节约了城市土地资源。
工程建筑物设计布置新颖,将泵站布置在闸墩空腔内,结构紧凑,泵房外观与桥立面结合,景观优美;通航孔采用上翻弧形门,副孔采用直升门,各尽所需,既满足工程要求,又保持了两岸河滩的天然生态景观,充分体现生态水利的理念。将水利工程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水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最大限度保持了现有河道的水面宽度,无论在长江侧还是在内江侧,均呈现出宽阔的水面和通透的景观。
镇江市引航道水利枢纽工程是通过设计方案招标选择设计单位的。上海院的方案设计体现了国内设计的先进水平,力求营造自然生态环境,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和谐体系,这就为设计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
上海院的设计团队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进行创新。在工程设计中,紧密结合工程所在地区的市政规划、水利规划、远期、近期建设目标、枢纽的功能要求等,对枢纽位置、结构布置、机电设备选型、建筑外观等进行了多方案比选,提出的设计方案在满足功能要求、便于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协调好水利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水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设计中体现工程水利与环境水利、景观水利相结合的理念,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工程自身尽量透水透绿,建筑风格力求体现时代性、标志性,与周边三山一水(北固山、焦山、金山及北湖)协调统一,传承古老江口的历史文化脉络,彰显现代化镇江的无穷魅力,使镇江市引航道水利枢纽工程成为镇江市城北水景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把单一功能需要的桥、闸,变成创造美好环境的雕塑,是理念创新带来方案创新的结果。
充分利用原有资源,保留原河堤附近成片的水杉林、芦苇,并将其作为风景保存下来,通过这种手法,保全场地没有被切断的连续性风景,缓解由于开发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力。将原有的水杉林作为天然的绿化背景,拉开空间感觉,利用原有鱼塘,改建为拥有柔和线条的水池,呈现绿树倒影,曲径通幽。。
采用自然随意的布局,通过景观组织、生态绿化、娱乐休闲等与工程结合,营造出舒适、活泼而又特色鲜明的工程景观空间。
管理用房的设计则是利用枢纽站址处现状已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办公楼与滨水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在平面设计上,打破以往板式、全围合式布局,而是根据基地形状,灵活分散布置,形成多个半围合空间,与水面相抱,近距离接触,使每个办公房间都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并有利于采光通风。注重对建筑的“空间”、“尺度”进行分析和创新,努力创造一个幽静、绿色、高效的办公氛围 。
技术创新成就城市水利工程精品
工程设计中开展了技术创新。在闸门结构方面,中孔弧形钢闸门跨度达到40m,是目前国内同类型中跨度最大的弧形闸门,能够实施双向挡水、动水启闭并能够局部开启调节流量;在水泵泵型的选择方面,泵站采用了“S”型叶片双向运行立式轴流泵系国内首创并申请了专利,这一泵型成功应用后不仅扩大了轴流泵的使用范围,又增加了“S”型叶片双向泵的应用对象;充砂枕围堰作为挡水建筑物、堰体内半悬挂式截渗墙结合管井降水系统解决防渗问题系镇江市首次采用;提出了一种设计新结构—长短桩基础处理结构,充分发挥长短桩不同的承载优势,即长短桩共同承担水平荷载,而竖向荷载全部由长桩承担,作为一项科研课题研究,为今后水利工程桩基设计提供全新的理念。目前,长短桩基础处理结构已申请了专利。此外,还采取后注浆技术固化桩端沉渣从而提高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优化桩长、减小桩的变形量。
镇江市引航道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改变以往水利工程“粗、大、笨”的传统,为今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提供借鉴和思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前景。
滨江风光带从防洪墙精彩转身
置身于美丽的滨江风光带,凭栏远眺,碧空如洗,江山如画。一块块绿洲静谧地浮在湖面,蜿蜒的栈桥伸向湖心,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艳丽的野花点缀在草滩之间,润泽的泥土气息沁人心脾。滚滚东去的江水、高低错落的坡地、郁郁葱葱的草木、玲珑剔透的亭舍、曲折回转的小桥有如田园诗画般愉悦着人们的视觉,形态各异的雕塑、浮雕、镌刻书法也以艺术的醇香陶冶着人们的心灵。
从巍然挺立的“江海之门”到诗情画意的金山湖景区,从芳草萋萋的滨江风光带到美不胜收的焦南坝,一个个景观连点成片显山露水,成为市民瞩目镇江这座山水花园城市的新坐标。建设一个工程,绿化一片土地,形成一处景点,不仅是观念上的突破,更能为实现水利与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010年12月25日,水利部部长陈雷赴镇江考察城市水利建设,在参观镇江引航道水利枢纽时对上海院的设计理念创新和设计技术取得的多项突破表示赞赏。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设计理念,使城市水利工程设计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谐发展。”上海院院长石小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城市水利工程设计要在满足水利工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城市规划要求,因地制宜,要重视城市生态环境,要注重城市综合功能的开发,要注重与城市环境相协调,要注重节约资源,要体现城市文化内涵,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体系武装水利工程,加快城市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
镇江这个古老的城市,历经千年岁月的荡涤,在现代城市水利工程发展的足音里,焕发出亮丽新颜。近年来作为城市水利工程设计的先锋力量,上海院在诸多的城市水利精品工程设计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为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而镇江引航道工程不失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