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文平 杨瑛
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的洞庭湖,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湖,也是长江中游重要的通江湖泊、国际重要湿地和一些珍稀动物的栖息场所,在调蓄长江洪水、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长江之肾”。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洞庭湖腹地考察,殷切嘱托湖南“守护好一江碧水”,为推动洞庭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湖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纵深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保护和治理,洞庭湖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夯实安全底线,保护“长江之肾”
受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近代以来,洞庭湖逐渐淤积、面积萎缩。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立足不同阶段的突出问题和发展需求,在洞庭湖区持续开展大规模治理,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上游水库、蓄滞洪区等相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为战胜历次洪涝灾害、改善区域发展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湖南水利系统近年来从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整体着眼把握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加快完善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防洪工程体系,完成22个蓄洪垸堤防加固和长江干流湖南段崩岸岸线整治,建成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垸11个安全区、2个安全台、3个分洪闸,更新改造完成13处大型灌排泵站,全面开展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不断夯实洞庭湖防洪、排涝工程基础,持续提升洞庭湖水安全保障能力。
2020年,洞庭湖区发生本世纪以来最高水位洪水,水位超警戒持续时间长达60多天,但各类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洞庭湖区安然无恙。
坚持系统思维,做活湖水文章
洞庭湖的保护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湖南牢固树立和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统筹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等要素,突出“江与湖、内与外、山与水、人与法”同治。
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湖南有序推进三峡后续项目实施,完成了一大批供水及灌溉影响处理、河势及岸坡影响处理、生态与环境影响处理项目,逐步解决了洞庭湖部分地区饮水用水问题,维护长江干流湖南段及荆南三河的河势稳定,奠定了洞庭湖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础。
围绕推动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湖南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和沟渠塘坝清淤,疏浚垸内沟渠11万公里、清淤塘坝13万口。有效恢复了洞庭湖垸内沟渠连通性能和塘坝蓄水能力,改善了垸内水生态环境。
针对洞庭湖区北部地区“水窝子里没水喝”的问题,2018年起,湖南持续实施分片补水一期、二期工程,通过闸泵引水、渠系配水、内湖换水等措施,初步打通以长江干流、松澧水、草尾河为水源的3条补水动脉,引流入垸,补水超过10亿立方米,受益群众超过200万人。
在此基础上,湖南开展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促进区域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洞庭湖2021年全年总磷平均浓度比2017年下降13.6%,水环境呈逐年改善、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复苏河湖生态,建设幸福河湖
洞庭湖治理与保护,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任重道远。湖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洞庭湖系统治理与保护,保障长江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湖南以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为抓手,以“一江一湖四水”为主战场,协同推进湖泊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控、水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着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狠抓河湖突出问题整治,清理整治洞庭湖矮围网围,推进河湖“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湖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顽瘴痼疾,完成全省156个湖泊的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不断改善河湖面貌。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湖南推动示范河湖建设,实施津市市、岳阳县等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建设,探索建设幸福河湖的实践路径,打造洞庭湖区水利风景区32家,涵盖河湖、水库、湿地等类型,其中国家水利风景区达15家。
立足长江大局和洞庭湖水安全保障实际,湖南将从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河湖水生态、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水利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加快实施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推进一系列水利改革,把规划蓝图逐步变成生动现实。
按照规划,到2025年,湖南省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将全面提升,城乡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行政管理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洞庭湖水安全保障体系。
展望未来,到2035年,洞庭湖区域防洪、饮水、用水和河湖生态安全4大格局将基本形成,一个“安澜、秀美、粮仓”的新洞庭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2年4月27日